江南造山带石耳山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构造变形、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9
作者
王阳阳 [1 ]
宋传中 [1 ]
李加好 [1 ]
李振伟 [1 ]
袁芳 [1 ]
任升莲 [1 ]
林寿发 [1 ,2 ]
王微 [3 ]
葛延鹏 [1 ]
李振强 [1 ]
机构
[1]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2]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地球科学系
[3] 东华理工大学核资源与环境国防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 板块汇聚; 同构造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19.01.007
中图分类号
P597.3 [];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江南造山带的东段皖浙赣交界地区发育一系列花岗岩岩体,区域上,岩体呈条带状,NE—SW向雁行排列,平行于赣东北断裂带分布;微观下,岩浆流动组构残迹、蠕英石的普遍发育及固态塑性变形证明了该地区岩体变形经历了从岩浆—亚岩浆—固态变形的一个持续转变的过程;岩体锆石年龄与邻区岩体的变质变形年龄有很好的耦合性。由此可见研究区变形花岗岩体为同构造花岗岩,是岩浆在侵位冷凝过程中受到赣东北断裂带强烈构造作用影响的产物。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灵山岩体形成于783±14 Ma;莲花山岩体形成于780±12 Ma,属于新元古代岩浆活动。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碰撞导致江南造山带新元古界的岩群普遍遭受区域变质、变形作用,同构造花岗岩的构造变形特征正是区域构造变形的表现,因此该同构造岩体的年龄可能作为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仍在挤压、碰撞的年代学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102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56 条
  • [1]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代中期(830~750Ma)岩浆活动及对构造演化的制约
    邓奇
    王剑
    汪正江
    崔晓庄
    施美凤
    杜秋定
    马龙
    廖世勇
    任光明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6, 40 (04) : 753 - 771
  • [2]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
    徐先兵
    汤帅
    李源
    章泽军
    [J]. 中国地质, 2015, 42 (01) : 33 - 50
  • [3] 江南古陆新元古代地层格架及年代学制约
    丁孝忠
    高林志
    刘燕学
    韩坤英
    庞健峰
    [J]. 地层学杂志, 2013, 37 (04) : 626 - 627
  • [4] 江西庐山地区星子群变质时代及变质机制探讨
    王继林
    何斌
    关俊朋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3, 37 (03) : 489 - 498
  • [5] 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花岗岩组合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对扬子与华夏地块拼合时间与过程的约束
    薛怀民
    马芳
    宋永勤
    谢亚平
    [J]. 岩石学报, 2010, 26 (11) : 3215 - 3244
  • [6] 庐山地区星子群碎屑锆石SI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关俊朋
    何斌
    李德威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0, 34 (03) : 402 - 407
  • [7] 江南造山带北缘鄣公山地区新元古代地层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
    张彦杰
    廖圣兵
    周效华
    王存智
    蒋仁
    朱意萍
    [J]. 中国地质, 2010, 37 (04) : 978 - 994
  • [8] 赣北庐山地区新元古代细碧-角斑岩系枕状熔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董树文
    薛怀民
    项新葵
    马立成
    [J]. 中国地质, 2010, 37 (04) : 1021 - 1033
  • [9] Reappraisement and refinement of zircon U-Pb isotope and trace element analyses by LA-ICP-MS
    Liu YongSheng
    Hu ZhaoChu
    Zong KeQing
    Gao ChangGui
    Gao Shan
    Xu Juan
    Chen HaiHong
    [J].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0, 55 (15): : 1535 - 1546
  • [10] 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左行走滑作用起始时间约束——点苍山高温糜棱岩的显微构造与热年代学证据
    曹淑云
    刘俊来
    Bernd LEISS
    Axel VOLLBRECHT
    邹运鑫
    赵春强
    [J]. 地质学报, 2009, 83 (10) : 1388 -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