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

被引:49
作者
徐先兵 [1 ]
汤帅 [1 ]
李源 [2 ]
章泽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造山作用; 沉积建造; 岩浆作用; 构造变形; 年代学; 江南造山带东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5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02 条
  • [1] 江山—绍兴结合带榴闪岩的发现及岩石学、年代学特征
    汪建国
    余盛强
    胡艳华
    赵旭东
    吴鸣
    顾明光
    [J]. 中国地质, 2014, 41 (04) : 1356 - 1363
  • [2] 庐山汉阳峰组变流纹岩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史志刚
    高林志
    李廷栋
    丁孝忠
    王军
    宋志瑞
    黄志忠
    张恒
    [J]. 中国地质, 2014, 41 (02) : 326 - 334
  • [3] Tectonics of South China Continent and its implications[J]. ZHANG GuoWei,GUO AnLin,WANG YueJun,LI SanZhong,DONG YunPeng,LIU ShaoFeng,HE DengFa,CHENG ShunYou,LU RuKui,YAO AnPing.Science China(Earth Sciences). 2013(11)
  • [4] 华南新元古代盆地开启年龄及沉积演化特征——以赣东北江南次级盆地为例
    王剑
    周小琳
    郭秀梅
    付修根
    高永华
    [J]. 沉积学报, 2013, 31 (05) : 834 - 844
  • [5] 浙西北及江绍断裂带分别发现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岩浆活动
    余心起
    张德会
    颜铁增
    邱骏挺
    李鹏举
    朱玉娣
    [J]. 地质通报, 2013, 32 (10) : 1558 - 1565
  • [6] 江西庐山地区星子群变质时代及变质机制探讨
    王继林
    何斌
    关俊朋
    [J].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3, 37 (03) : 489 - 498
  • [7] 江山-绍兴断裂带铁沙街组变流纹岩SHRIMP锆石U-Pb测年及其意义
    高林志
    刘燕学
    丁孝忠
    宋志瑞
    黄志忠
    张传恒
    张恒
    史志刚
    [J]. 地质通报, 2013, 32 (07) : 996 - 1005
  • [8] 南华冰期的底界讨论:来自沉积学与同位素年代学证据
    汪正江
    许效松
    杜秋定
    杨菲
    邓奇
    伍皓
    周小琳
    [J].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 (04) : 477 - 489
  • [9] 皖赣相邻地区双桥山群火山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周效华
    张彦杰
    廖圣兵
    余明刚
    陈志洪
    赵希林
    姜杨
    蒋仁
    [J]. 高校地质学报, 2012, 18 (04) : 609 - 622
  • [10] 皖赣相邻鄣公山地区变泥砂质岩石元素组成特征及源区分析
    张彦杰
    廖圣兵
    周效华
    姜杨
    余明刚
    蒋仁
    赵希林
    陈志洪
    赵玲
    黄文成
    [J]. 中国地质, 2012, (05) : 1183 - 1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