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造山带东段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特征

被引:49
作者
徐先兵 [1 ]
汤帅 [1 ]
李源 [2 ]
章泽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
关键词
造山作用; 沉积建造; 岩浆作用; 构造变形; 年代学; 江南造山带东段;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新元古代江南造山带远离晚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是研究华南地区新元古代至早中生代多期造山作用的理想对象。文章通过对江南造山带东段沉积建造、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综合分析,总结了其晋宁期、广西期以及印支期造山作用的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在晋宁期经历了南北两侧大洋俯冲和两期碰撞造山作用。新元古代早期(880~860 Ma)双溪坞岛弧与扬子陆块东南缘发生弧-陆碰撞作用,形成淡色花岗岩、高压蓝片岩、NNE向褶皱-逆冲构造以及弧后前陆盆地。新元古代中期(约850 Ma),扬子陆块北缘开始发育由北向南的大洋俯冲。随着俯冲作用的进行,弧后盆地发生关闭,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发生陆-陆碰撞并形成新元古代(820~810Ma)江南造山带,导致近E-W走向褶皱-逆冲构造、韧性变形以及过铝质花岗岩的发育。江南造山带东段在约810Ma开始发生后造山垮塌和裂谷作用,以发育南华纪早期(805~750 Ma)花岗岩、中酸性火山岩、基性岩以及裂谷盆地为特征。江南造山带东段万载—南昌—景德镇—歙县断裂带以南地区卷入了华南广西期造山作用,发育近E-W走向由南向北的逆冲构造(465~450 Ma)、NNE向正花状构造(449~430 Ma)以及后造山近E-W走向韧性走滑剪切带(429~380 Ma)。印支期造山作用导致了NNE向褶皱-逆冲构造和花岗岩的发育,并奠定了江南造山带东段的基本构造面貌。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5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102 条
  • [41] 新元古代冰期及其年代
    黄晶
    储雪蕾
    张启锐
    冯连君
    [J]. 地学前缘, 2007, (02) : 249 - 256
  • [42] 华南前泥盆纪构造演化:从华夏地块到加里东期造山带
    舒良树
    [J]. 高校地质学报, 2006, (04) : 418 - 431
  • [43] 江西德兴泗洲辉绿岩体锆石La-ICP-MS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陆慧娟
    华仁民
    毛光周
    龙光明
    [J]. 地质学报, 2006, (07) : 1017 - 1025
  • [44] 下扬子东南缘北段加里东期构造形迹新资料
    戴圣潜
    周存亭
    储东如
    刘家云
    陆小三
    管运财
    [J]. 地质通报, 2006, (06) : 670 - 672
  • [45] 浙皖赣相邻区加里东期构造变形特征
    余心起
    张达
    汪隆武
    颜铁增
    邓国辉
    [J]. 地质通报, 2006, (06) : 676 - 684
  • [46] 扬子东南缘北段加里东期的褶皱特征——来自不整合关系的证据
    王孔忠
    颜铁增
    袁强
    [J]. 地质通报, 2006, (06) : 673 - 675
  • [47] 江西九岭花岗岩类复式岩基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钟玉芳
    马昌前
    佘振兵
    林广春
    续海金
    王人镜
    杨坤光
    刘强
    [J]. 地球科学, 2005, (06) : 685 - 691
  • [48] 赣东北万年地区万年群的建立及其意义
    吴新华
    楼法生
    刘春根
    赵炼忠
    [J]. 地质通报, 2005, (09) : 819 - 825
  • [49] 赣东北-皖南元古代造山带构造格架及演化
    邓国辉
    刘春根
    冯晔
    [J]. 地球学报, 2005, (01) : 9 - 16
  • [50] 赣东北前震旦纪陆内叠加褶皱
    章泽军
    张志
    秦松贤
    蔡雄飞
    顾延生
    赵温霞
    [J]. 地质学报, 2003, (02) : 187 - 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