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秦岭—大别地区中生代岩石圈拆沉的岩石学证据评述

被引:20
作者
李超
陈衍景
机构
[1]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东秦岭—大别造山带; 岩石圈拆沉; 花岗岩类; 超高压变质岩; pTt轨迹; 挤压伸展转变期;
D O I
10.13209/j.0479-8023.2002.081
中图分类号
P587 [岩石分布、区域岩石志];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岩石圈拆沉是碰撞造山带物质成分调整和构造演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构造地质研究、地球物理探测和地球化学分析等都已揭示东秦岭—大别造山带曾在中生代发生岩石圈拆沉 ,但有关中生代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与岩石圈拆沉的内在联系研究却较为薄弱。通过全面评述该区变质岩研究成果 ,作者认为 :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和剥露经历了 2 4 0~ 2 0 0Ma的板片冷俯冲冷折返和196~ 16 3Ma的岩石圈拆沉热折返 ;热折返伴随了广泛而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和中酸性岩浆活动 ,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的发生 ;超高压变质岩p T t轨迹由两部分组成 ,即反映板片冷俯冲冷折返过程的发夹状曲线和指示板片断离拆沉热折返过程的新月形曲线。通过对花岗岩类同位素年龄统计和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述 ,初步确定在 2 0 0~ 10 0Ma之间发育大量花岗岩类 ,并集中在 15 0~ 10 0Ma为主 (即侏罗纪—白垩纪之交 ) ,高峰时间为 130Ma左右 ;花岗岩类大量发育指示了岩石圈拆沉的存在 ,且滞后于根据变质岩研究所揭示的拆沉时间。羌塘地体、拉萨地体和西太平洋古陆在侏罗纪与欧亚大陆拼贴碰撞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造山带长期处于挤压环境 ,伸展作用被抑制 ;白垩纪的碰撞晚期伸展和西太平洋沟弧盆体系的远距离效应使东秦岭—大别地区的外部挤压消失 ,导致造
引用
收藏
页码:431 / 44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秦岭-大别造山带下地壳拆沉作用 [J].
高山 ;
张本仁 ;
金振民 ;
H.Kern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1999, (06) :532-541
[2]   大别山中生代钾质岩浆作用与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剥露机理 [J].
马昌前 ;
杨坤光 ;
许长海 ;
李志昌 ;
CarlEhlers .
岩石学报, 1999, (03) :379-394
[3]   我国花岗岩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王德滋 ;
周金城 .
岩石学报, 1999, (02) :2-10
[4]   大陆俯冲化学地球动力学 [J].
李曙光 .
地学前缘, 1998, (04) :30-52
[5]   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 [J].
陈衍景 .
地学前缘, 1998, (S1) :112-121
[6]   秦岭花岗岩揭示的秦岭构造演化过程——秦岭花岗岩研究进展 [J].
卢欣祥 .
地球科学进展, 1998, (02) :102-103
[7]   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分的时空分布与造山带演化的关系 [J].
徐启东 ;
张本仁 ;
单光祥 ;
蒋敬业 ;
马振东 .
地球科学, 1997, (06) :37-40
[8]   秦岭造山带地壳构造与楔入成山 [J].
袁学诚 .
地质学报, 1997, (03) :227-235
[9]   拆沉作用(delamination)及其壳—幔演化动力学意义 [J].
高山 ;
金振民 .
地质科技情报, 1997, (01) :3-11
[10]   大别造山带东部燕山晚期区域变质-岩浆活动与区域构造抬升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证据 [J].
简平 ;
马昌前 ;
杨坤光 .
地球科学, 1996, (05) :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