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地区新构造运动与强震活动

被引:4
作者
杨理华
机构
[1] 河北省地震局
关键词
地震; 碰撞带; 新构造运动; 喜马拉雅地区; 逆断层; 地质断层; 印度板块; 印度-澳大利亚板块; 喜马拉雅运动; 喜山运动; 地壳运动; 强震活动; 弧形构造; 地质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追述了喜马拉雅运动的分期、运动类型和区域特征;分析了该区新构造应力场,对弧形构造、层间滑动断层、地壳缩短和地壳加厚行了讨论;并对该区强震活动特点以及浅源地震的片状散乱分布提出了某些解释和论证。
引用
收藏
页码:85 / 9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M].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 编.地震出版社.1984,
[2]  
青藏高原隆起的时代、幅度和形式问题.[M].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编;.科学出版社.1981,
[3]   在成都举行的喜马拉雅地质科学国际讨论会概述 [J].
朱介寿 .
国际地震动态, 1985, (01) :15-19+31
[4]   试论中南亚地区板块碰撞带的现代构造特征 [J].
鄢家全 ;
时振梁 ;
环文林 ;
汪素云 .
地质学报, 1983, (01) :72-82
[5]   青藏高原的现代构造 [J].
鄢家全 ;
时振梁 ;
汪素云 ;
环文林 .
地球物理学报, 1981, (04) :385-393
[6]   青藏高原震源分布与板块运动 [J].
环文林 ;
汪素云 ;
时振梁 ;
鄢家全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3) :269-280
[7]   西藏的中源地震及其构造意义 [J].
鄢家全 ;
贾素娟 .
西北地震学报, 1980, (01) :36-41
[8]   珠穆朗玛峰地区新构造运动 [J].
杨理华 ;
刘东生 .
地质科学, 1974, (03) :209-220
[9]   中国西藏南部珠穆朗玛峰地区地质构造特征以及青藏高原东西向诸山系形成的探讨 [J].
常承法 ;
郑锡澜 .
中国科学, 1973, (02) :19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