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4 条
强震山区滑坡发育分布的地形地质控制作用研究
被引:7
作者:
吴昊
[1
]
裴向军
[1
]
崔圣华
[1
]
黄润秋
[1
]
宋词
[2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来源: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大型滑坡;
强震山区;
岩性组合;
坡体结构;
前置因素;
D O I:
10.13722/j.cnki.jrme.2020.0944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1933年叠溪Mw 7.5级地震在松坪沟强震区触发了大量岩质滑坡。为系统描述这些滑坡的地形和地质控制作用,通过遥感、激光雷达(LiDAR)、无人机(UAV),以及人工地面调查共编录208个滑坡,其中滑坡面积>0.1 km2的大型滑坡48个;选择系列指标(滑坡类型、数量及数量占比、面积及面积占比、点核密度及面积赋权核密度)分析滑坡位置的地形(坡向、高程、地形起伏和坡度)和地质(坡体结构和岩性组合)特征。结果表明:(1)滑坡集中分布在斜坡坡度为50°~60°、地形起伏>370 m、高程2 000~3 000 m范围。(2)河谷(娃儿堡—较场区段)的左岸(反向坡3%)与右岸坡体结构(反向坡41%)差异较大。左岸滑坡占比(85%)高于右岸(15%),平面和楔形体滑坡数量占比可达81%,不发育倾倒体,而右岸倾倒体数量占比可达38%,岩崩和碎屑流在左右两岸占比相当,分别为9%与12%。(3)大于60%的平面和楔形体滑坡主要分布在杂谷脑组、侏倭组和C+P组厚–巨厚层砂岩夹薄层千枚岩、板岩地质单元,大于70%的岩崩和碎屑流主要分布在新都桥组和波茨沟组薄层板岩与千枚岩互层的地质单元。(4)厚层地质单元滑坡面积最大达7.89 km2,平均值为薄层地质单元的7倍。进一步认为,坡体结构与岩性组合共同控制了滑坡发育数量、类型与规模,与松坪沟快速地壳抬升及河流侵蚀相关的大高差、大起伏、大梯度河谷地形为滑坡分布范围和聚集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研究成果可为强震山区滑坡识别和预测提供地形和地质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72 / 986
页数:15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