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主要进展(1998-2002)

被引:17
作者
孙云明
宋金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与环境科学重点实验室 山东青岛
[3] 山东青岛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关键词
中国海; 碳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4.2 [海水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0702 ;
摘要
阐述了1998-2002年期间中国海洋碳循环及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3个主要进展部分:(1)海-气二氧化碳通量过程;(2)海水中碳及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3)入海河流流域土壤和沉积物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海洋与陆地容纳了近一半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另外的50%被释放到大气中,海洋在缓和二氧化碳温室效应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的。海洋储有的碳主要以无机碳的碳酸盐(CO32-)和碳酸氢盐(HCO3-)的形式存在。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生物泵的作用驱动大气CO2进入海洋,在表面混合层中,由于生物的光合作用,CO2不断被转化成有机碳和生物碳酸盐,并进一步从表层CO2向深层转移,形成了海洋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海洋水体中碳循环过程受到河口与近海碳的形态、转化、分布、迁移和生物生产过程等影响,海洋生物泵明显影响着海洋对空气中CO2的容量。春季和冬季东中国海皆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夏季皆为二氧化碳的源,秋季渤海与北黄海为二氧化碳的汇,南黄海与东海是二氧化碳的源。入海河流流域土壤、非入海河流流域的土壤和海洋沉积物在碳的来源、分布、含量及其迁移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0 / 1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J].
袁华茂 ;
吕晓霞 ;
李学刚 ;
李宁 ;
孙云明 ;
詹天荣 ;
宋金明 .
环境化学, 2003, (02) :115-120
[2]   厦门湾水体中颗粒有机碳的垂向输出通量:234Th/238U不平衡的应用 [J].
陈敏 ;
黄奕普 ;
邱雨生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02) :66-76
[3]   中国近海沉积物在生源要素循环中的功能 [J].
孙云明 ;
宋金明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1) :26-33
[4]   台湾海峡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初级生产力的粒级结构及碳流途径 [J].
黄邦钦 ;
洪华生 ;
王大志 ;
林学举 ;
张钒 ;
刘媛 .
台湾海峡, 2002, (01) :23-30
[5]   CO失汇与北半球中高纬度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 [J].
方精云 ;
朴世龙 ;
赵淑清 ;
不详 .
植物生态学报 , 2001, (05) :594-602
[6]   生物泵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 [J].
金心 ;
石广玉 .
大气科学, 2001, (05) :683-688
[7]   热带太平洋表面水中CO2对ElNio事件响应的数值模拟 [J].
邢如楠 ;
王彰贵 .
气象学报, 2001, (03) :308-317
[8]   水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及对大气CO2的汇 [J].
严国安 ;
刘永定 .
生态学报, 2001, (05) :827-833
[9]   南海碳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进展 [J].
戴民汉 ;
魏俊峰 ;
翟惟东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2) :545-551
[10]   台湾海峡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 [J].
洪华生 ;
王大志 .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2) :53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