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9 条
伊通地堑岔路河断陷储层成岩演化史与成岩模式
被引:10
作者:
魏忠元
[1
]
姚光庆
[1
]
何生
[1
]
周锋德
[1
]
赵志魁
[2
]
江涛
[2
]
苗洪波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来源:
关键词:
伊通地堑;
岔路河断陷;
成岩作用;
孔隙演化;
成岩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2 [沉积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依据岔路河断陷大量的岩心、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等资料,详细研究了岔路河地区储集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类型.按照成岩阶段划分标准,将成岩阶段分为早成岩A期和B期,晚成岩A期和B期,其中晚成岩A期又分为A1和A2两个亚期;运用BasinMod软件对主要构造部位进行埋藏史和热史的分析,并结合孔隙演化史的研究,分析了储层成岩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在30Ma以前,储层以压实和胶结作用为主,下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15%左右,上部的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从32%左右下降至20%左右.在30~10Ma,各地层都沉降至最大埋深,较深部的双阳组和奢岭组砂岩中长石大量溶解,孔隙度增加至18%左右,为油气储存提供了良好的孔隙空间,永吉组和万昌组孔隙度变化不大.在充分考虑了岔路河地区的埋藏史、有机质热演化史、成岩作用演化史以及岩石类型与沉积相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该断陷的3种成岩模式:冲积扇成岩模式、扇三角洲成岩模式和半深湖-深湖相成岩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227 / 234
页数:8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