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李岗遗址出土石磨盘表面淀粉粒的鉴定与分析

被引:57
作者
张永辉
翁屹
姚凌
张居中
周昱君
方方
崔炜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关键词
淀粉粒分析; 植物性食物; 石磨盘; 裴李岗遗址;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K878 [遗址];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摘要
文章论述了从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8500~7000aB.P.)出土的8件石磨盘表而提取的1000多颗淀粉粒的研究情况,根据其形态特征分析,其来源至少可分为栎属(Quercus spp.)果实(橡子)、小麦族(Triticeae Dumort.)、粟(Setaria italica)或黍(Panicum miliaceum)或薏苡属(Coix spp.)、根茎类四大类;此外,还有一部分淀粉粒无法鉴定。研究表明:裴李岗遗址石磨盘的功能具有多样性;橡子可能是当时先民的重要食物来源,其次是小麦族、粟或黍或薏苡属。本实验结果可为中国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一些新思路和新线索。同时,丰的植物种类及组合也与当时温暖湿润的气候环境相吻合,从另一个角度为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
引用
收藏
页码:891 / 899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 [J].
刘莉 ;
玖迪丝菲尔德 ;
爱丽森韦斯克珀夫 ;
约翰韦伯 ;
蒋乐平 ;
王海明 ;
陈星灿 ;
葛威 .
人类学学报, 2010, 29 (03) :317-336
[2]   河南新郑市唐户遗址裴李岗文化遗存2007年发掘简报 [J].
信应君 ;
胡亚毅 ;
张永清 ;
刘青彬 .
考古, 2010, (05) :3-23+97
[3]   中国北方现代粟、黍及其野生近缘种的淀粉粒形态数据分析 [J].
杨晓燕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364-371
[4]   几种禾本科植物淀粉粒形态比较及其考古学意义 [J].
葛威 ;
刘莉 ;
金正耀 .
第四纪研究, 2010, 30 (02) :377-384
[5]   淀粉粒分析揭示浙江跨湖桥遗址人类的食物构成 [J].
杨晓燕 ;
蒋乐平 .
科学通报, 2010, (07) :600-606
[6]  
全新世北大西洋冷事件:年代学和气候影响[J]. 王绍武.第四纪研究. 2009 (06)
[7]   贾湖遗址2001年度浮选结果分析报告 [J].
赵志军 ;
张居中 .
考古, 2009, (08) :84-93+109
[8]   玉米的起源与演化 [J].
唐祈林 ;
荣廷昭 .
玉米科学, 2007, (04) :1-5
[9]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地下发掘炭化果核的研究 [J].
李庆卫 ;
陈俊愉 ;
张启翔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7, (S1) :59-61
[10]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J].
杨晓燕 ;
吕厚远 ;
夏正楷 .
考古与文物, 2006, (03) :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