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35 条
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
被引:27
作者:
刘莉
[1
]
玖迪丝菲尔德
[2
]
爱丽森韦斯克珀夫
[3
]
约翰韦伯
[1
]
蒋乐平
[4
]
王海明
[4
]
陈星灿
[5
]
葛威
机构:
[1]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2]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3] 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
[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磨石;
淀粉粒;
植硅体;
橡子;
长江下游;
D O 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0.03.006
中图分类号:
S664.9 [其他];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0901 ;
摘要: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古代生计形态和器物功能研究中的可行性。鉴定出的淀粉粒包括橡子、根茎类、薏苡以及疑似菱角等,但是没有发现水稻。在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中,来自茎杆和叶的密度较高,而来自颖壳的密度较低。矿物分析表明残留物来自工具的使用以及周围的土壤基质。结果显示这些磨石曾经用于加工富含淀粉的植物和制陶用的羼和料。我们认为,对富含淀粉并且适于长期贮存的植物特别是橡子的大量开发利用是全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形态中采集策略的特征。本研究显示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在古代生计重建中的巨大潜力。对这些遗址残留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从采集经济到定居农耕经济的转变。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36
页数:2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