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世早期中国长江下游地区橡子和水稻的开发利用

被引:27
作者
刘莉 [1 ]
玖迪丝菲尔德 [2 ]
爱丽森韦斯克珀夫 [3 ]
约翰韦伯 [1 ]
蒋乐平 [4 ]
王海明 [4 ]
陈星灿 [5 ]
葛威
机构
[1] 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
[2]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3] 英国伦敦大学考古研究所
[4]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
磨石; 淀粉粒; 植硅体; 橡子; 长江下游;
D O I
10.16359/j.cnki.cn11-1963/q.2010.03.006
中图分类号
S664.9 [其他];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090201 ; 0901 ;
摘要
最近发掘的浙江上山和小黄山遗址(11400—8000calBP)是长江下游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村落遗址。这两个遗址均出土有大量磨石,而有机物遗存保存很少。本文对7件石器进行了淀粉粒、植硅体以及矿物残留物的初步分析,以便检验这些方法在复原古代生计形态和器物功能研究中的可行性。鉴定出的淀粉粒包括橡子、根茎类、薏苡以及疑似菱角等,但是没有发现水稻。在发现的水稻植硅体中,来自茎杆和叶的密度较高,而来自颖壳的密度较低。矿物分析表明残留物来自工具的使用以及周围的土壤基质。结果显示这些磨石曾经用于加工富含淀粉的植物和制陶用的羼和料。我们认为,对富含淀粉并且适于长期贮存的植物特别是橡子的大量开发利用是全新世早期长江下游地区生计形态中采集策略的特征。本研究显示了淀粉粒和植硅体分析在古代生计重建中的巨大潜力。对这些遗址残留物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从采集经济到定居农耕经济的转变。
引用
收藏
页码:317 / 336
页数:2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J].
杨晓燕 ;
郁金城 ;
吕厚远 ;
崔天兴 ;
郭京宁 ;
刁现民 ;
孔昭宸 ;
刘长江 ;
葛全胜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9) :1266-1273
[2]   浙江上山遗址剖面记录中更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英文) [J].
毛龙江 ;
莫多闻 ;
蒋乐平 ;
贾耀锋 ;
刘晓燕 ;
李明霖 ;
周昆叔 ;
史辰羲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08, (02) :247-256
[3]   7000年前考古遗址出土稻谷的小穗轴特征 [J].
郑云飞 ;
孙国平 ;
陈旭高 .
科学通报, 2007, (09) :1037-1041
[4]   植物淀粉粒分析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J].
杨晓燕 ;
吕厚远 ;
夏正楷 .
考古与文物, 2006, (03) :87-91
[5]   橡子米酒的生产工艺研究 [J].
杨萍 ;
张传军 ;
邓开野 .
食品工业科技, 2005, (11) :88-91
[6]   考古器物的残余物分析 [J].
吕烈丹 .
文物, 2002, (05) :83-91
[7]   河姆渡文化植物遗存的研究 [J].
俞为洁 ;
徐耀良 .
东南文化, 2000, (07) :24-32
[8]   橡子资源的开发和产品加工技术 [J].
白坤 ;
赵智星 ;
景晓辉 .
中国商办工业, 2000, (05) :50-51
[9]   中国石栎属资源综合利用 [J].
端木 .
林产化工通讯, 1997, (06) :33-35
[10]   史前食物的加工技术——论磨具与杵臼的起源 [J].
宋兆麟 .
农业考古, 1997, (03) :191-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