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江河口沉积物As、Hg黄铁矿矿化程度及其生物有效性

被引:4
作者
叶思源 [1 ]
钟少军 [2 ]
丁喜桂 [1 ]
袁红明 [3 ]
机构
[1]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关键词
沉积物; 痕量元素; 活性态; 黄铁矿态; 生物有效性; 椒江河口;
D O I
10.16509/j.georeview.2007.04.006
中图分类号
P512.22 []; P575 [矿物的鉴定及分析];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070901 ;
摘要
本文利用取自浙江椒江河口3个未扰动柱状沉积物样,进行了孔隙水化学测试、固相沉积物的活性分量与黄铁矿分量的分级提取和测试,结果表明:Hg主要以黄铁矿态形式存在于沉积物中。As在有机碳较高的河口区潮上带和沉积速率较慢的潮下带主要以黄铁矿形态存在[DTMP(degree of trace metal pyritization,痕量元素黄铁矿矿化程度)>50%)],而在中潮带As的黄铁矿矿化程度略低(DTMP均值为40.99%),研究区DOP(Fe的黄铁矿矿化程度)值普遍较低(<35%),Mn-DTMP低于3.32%。从而揭示了浙江椒江河口沉积物在数厘米以下,毒性痕量元素Hg和As被高度黄铁矿矿化的规律性,并指出在遇有海事活动或风暴潮事件对海底沉积物进行扰动时,河口沉积物与充氧的海水反应,高度黄铁矿矿化的痕量元素会转变成活性态,从而导致近海生态系统的毒性事件。
引用
收藏
页码:499 / 50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Pb、Zn、Cd和Cr等元素的生物有效性研究——以胶州湾水生系统为例 [J].
鲁静 ;
李广玉 ;
叶思源 .
地球学报, 2006, (06) :603-608
[2]   浙江椒江口潮间带沉积物中痕量金属的活性态分布特征及其生物有效性 [J].
叶思源 ;
周永青 ;
丁喜桂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6, (04) :592-598
[3]   青岛胶州湾沉积物痕量元素黄铁矿化程度及其剖面类型 [J].
叶思源 ;
武强 ;
钟少军 ;
周永青 ;
鲁静 .
地球科学, 2006, (02) :175-181
[4]   大亚湾海水、沉积物和生物体中重金属分布及其生态危害 [J].
丘耀文 ;
颜文 ;
王肇鼎 ;
张干 .
热带海洋学报, 2005, (05) :69-76
[5]   潮间带沉积物中重金属的AVS归一化研究 [J].
张向上 ;
张龙军 ;
吴玉科 .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420-424
[6]   胶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研究 [J].
殷效彩 ;
杨永亮 ;
余季金 ;
王以勤 .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1) :76-80
[7]  
Eh ph Diagrams for mn, fe, co, ni, cu and as Under Seawater Conditions: Application of two new Types of eh ph Diagrams to the Study of Specific Problems in Marine Geochemistry[J] . Geoffrey P. Glasby,Horst D. Schulz.Aquatic Geochemistry . 199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