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被引:8
作者
赵鹏宇 [1 ]
步秀芹 [2 ]
崔嫱 [1 ]
张俊卿 [1 ]
王翠萍 [3 ]
冯文勇 [1 ]
机构
[1] 忻州师范学院旅游管理系
[2]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3]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盈亏; 发展能力; 忻州;
D O I
10.13869/j.cnki.rswc.2017.04.059
中图分类号
X22 [环境与发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摘要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帐户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结果显示:(1)忻州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较为明显,由2004年的2.098 8hm2/人增长至2013年的5.388 9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维持在1.28hm2/人左右,人均生态盈亏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从0.800 9hm2/人上升至4.103 8hm2/人。(2)生态足迹帐户上表现出差异性:近10年间均表现为生态盈余的有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资源共4类,除水资源外,其余3类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而草地、水域、能源用地、污染消纳地均表现为生态赤字,除污染生态赤字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草地、水域、能源用地均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3)全市生态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1.62增长到2013年的4.19,生态多样性指数从1.261减少到0.855,万元GDP生态足迹从4.355hm2/万元降至2.563hm2/万元,表明生态足迹分配越来越失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资源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发展能力指数由2.646增加到4.609的事实也说明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引用
收藏
页码:373 / 378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中国生态资源承载力研究.[M].谢高地; 等著.科学出版社.2011,
[2]  
炎陵县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变化趋势研究.[D].刘乐冕.湖南农业大学.2009, S1
[3]   基于灰色模型的长沙市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分析 [J].
郭荣中 ;
申海建 ;
杨敏华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5, (04) :195-200
[4]   生态足迹的模型修正与方法改进 [J].
周涛 ;
王云鹏 ;
龚健周 ;
王芳 ;
冯艳芬 .
生态学报, 2015, 35 (14) :4592-4603
[5]   21世纪以来陕西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J].
杨屹 ;
加涛 .
生态学报, 2015, 35 (24) :7987-7997
[6]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模型构建与应用 [J].
焦雯珺 ;
闵庆文 ;
李文华 ;
Anthony M.FULLER .
资源科学, 2014, 36 (11) :2392-2400
[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舟曲县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 [J].
汪霞 ;
张洋洋 ;
怡欣 ;
王思源 ;
庆丰 ;
孟兴民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50 (05) :687-691
[8]   恩施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评价 [J].
张家其 ;
王佳 ;
吴宜进 ;
葛咏 ;
王程昊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 (05) :603-608
[9]   足迹家族:概念、类型、理论框架与整合模式 [J].
方恺 .
生态学报, 2015, 35 (06) :1647-1659
[10]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因子的区域可持续性动态评估——以陕西省为例 [J].
郭晓娜 ;
李泽红 ;
董锁成 ;
薛东前 ;
陈艳晓 .
水土保持通报, 2014, 34 (02) :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