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气藏H2S由TSR和TDR两种方式形成

被引:5
作者
郑冰 [1 ]
腾格尔 [1 ]
张建勇 [2 ]
高仁祥 [1 ]
刘文汇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热裂解反应(TDR); 硫化氢; 硫同位素; 包裹体; 飞仙关组; 川东北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藏的油气来自上二叠统龙潭(吴家坪)组,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T3—J1)温度达到80~120℃时烃源岩进入生油阶段。残余H2S启动了油、原生水与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产生大量H2S,基本耗尽了烃源岩中的硫酸盐。该阶段形成的H2S,其同位素δ34S值接近于二叠纪硫酸盐的δ34S值,为10‰左右。油气运移到储层后,在燕山中晚期(J2—K1)储层温度达到了116℃左右,又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产生的H2S其同位素δ34S值约为15‰~16‰,其量不超过50%。至喜马拉雅期,储层温度达到170℃左右,一直比较稳定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噻吩、环硫烷烃等)发生热裂解反应(TDR)产生CH4,H2S,CO2等。生成的H2S气不断进入储层与储层中的气态烃形成现在的混合型气藏。这就是H2S形成的两阶段、两方式(TSR,TDR)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47 / 85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天然气成因及其差异 [J].
王祥 ;
张敏 ;
刘玉华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3) :335-342
[2]   硫对原油裂解气组成及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J].
尹琴 ;
宋之光 ;
刘金钟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3) :309-314
[3]   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层序充填结构及成藏效应 [J].
陈洪德 ;
钟怡江 ;
侯明才 ;
林良彪 ;
董桂玉 ;
刘家洪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39-547
[4]   碳酸盐岩成岩史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以普光气田为例 [J].
高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33-739+747
[5]   川东北龙潭(吴家坪)组沉积相与烃源岩发育 [J].
黄大瑞 ;
蔡忠贤 ;
朱扬明 .
海洋石油, 2007, (03) :57-63
[6]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 [J].
杜春国 ;
郝芳 ;
邹华耀 ;
张俊 ;
朱扬明 ;
王存武 .
地质学报, 2007, (01) :119-126
[7]   川东北罗家寨飞仙关组气藏成藏过程及聚集效率 [J].
谢增业 ;
李剑 ;
单秀琴 ;
张林 ;
高嘉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6) :765-769
[8]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含H2S天然气TSR成因的同位素证据 [J].
朱光有 ;
张水昌 ;
梁英波 ;
戴金星 ;
李剑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 (11) :1037-1046
[9]   四川盆地东部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探讨 [J].
杨家静 ;
王一刚 ;
王兰生 ;
文应初 ;
刘划一 ;
周国源 .
沉积学报, 2002, (02) :349-352
[10]   天然气中硫化氢硫同位素组成及沉积地球化学相 [J].
沈平 ;
徐永昌 ;
王晋江 ;
王兰生 .
沉积学报, 1997, (02) :21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