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被引:31
作者
岳大力 [1 ]
吴胜和 [1 ]
林承焰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关键词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研究进展; 流动单元; 储层构型; 剩余油;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最主要的目的是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流动单元研究的深入开展是深化和发展油藏表征的关键。目前来看,在流动单元的概念、划分方法及控制因素等方面尚未完全达成共识,且在流动单元三维建模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在参考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流动单元的概念提出及发展历程;概述了流动单元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总结了流动单元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地质研究为主及以数学研究为主2大类,并进一步指出了各类方法划分流动单元过程中存在的局限性及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沉积、成岩及构造等方面分析了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的控制因素;最后从储层构型、建模、油藏数值模拟及剩余油分布4个角度展望了流动单元研究的发展方向;全文对流动单元研究成果的总结和介绍将推动我国陆相碎屑岩储层流动单元研究的深入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810 / 81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大港油田官142断块巨厚砂岩的储层流动单元 [J].
窦松江 ;
王庆魁 ;
倪金钟 ;
李桂林 .
现代地质, 2008, (01) :76-80+142
[2]   多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方法探讨 [J].
姚合法 ;
林承焰 ;
靳秀菊 ;
申本科 ;
张治国 ;
何善斌 .
沉积学报, 2006, (01) :90-95
[3]   储层流动单元成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张吉 ;
张烈辉 ;
冯国庆 ;
徐丹舟 ;
陈海汪 .
特种油气藏, 2005, (02) :15-18+103
[4]   储层动态流动单元及剩余油分布规律 [J].
高博禹 ;
彭仕宓 ;
陈烨菲 .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05, (02) :182-187+194
[5]   油气储层流动单元划分标准的探讨 [J].
高博禹 ;
彭仕宓 ;
龚宏杰 ;
岳湘安 ;
不详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 2005, (01) :85-89
[6]   关于用FZI划分流动单元的探讨 [J].
靳彦欣 ;
林承焰 ;
赵丽 ;
赵丽娟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4, (05) :130-132
[7]   注水开发后期河流相储层流动单元特征 [J].
王京红 ;
侯连华 ;
吴锡令 ;
林承焰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4) :25-30
[8]   流动单元的井间预测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J].
陈烨菲 ;
彭仕宓 ;
宋桂茹 .
石油学报, 2003, (03) :74-77
[9]   储层非均质体系、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和流动单元研究思路探讨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2, (06) :16-18+43
[10]   流动单元特征及其成因分类 [J].
刘吉余 ;
王建东 ;
吕靖 ;
不详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2, (04) :381-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