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深对流传播的多向性

被引:5
作者
高辉
机构
[1]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关键词
南海夏季风; 热带对流; 传播; 多向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2.4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根据1979~2004年NCEP/NCAR的逐日OLR资料,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南海地区热带深对流的纬向和经向传播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热带深对流的传播方向无论是纬向还是经向在各年都不尽相同,亦即具有多向性。在纬向上,南海季风区深对流既可以由孟加拉湾向东传播到南海,也可以由西太平洋向西传播到南海,也可在南海地区直接生成。但在此时期,印度季风区纬向传播相对单一,主要为向西传播。在经向上,南海地区的对流活动可以受到来自南半球热带地区和北半球中纬度的共同影响,但印度季风区主要受热带地区对流的影响。上述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期季风区对流活动远比印度季风区复杂,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云系既可来源于其东西侧,也可来源于其南北侧,或是局地发展。作者进一步分析了造成不同深对流来源的机制,发现低空副高不同的移动路径是造成这一多样性的可能原因,这可能也是目前对部分年份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确定存在争议的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29 / 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气候平均场中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双脊线特征及其与季风槽准10天振荡的关系 [J].
祁莉 ;
管兆勇 ;
张祖强 ;
何金海 .
大气科学, 2008, (01) :165-174
[2]   越赤道气流的季节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J].
高辉 ;
薛峰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6, (01) :57-68
[3]   夏季东亚和印度热带季风环流系统动能和对流扰动的纬向传播特征 [J].
陈隆勋 ;
高辉 ;
何金海 ;
陶诗言 ;
金祖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2) :171-179
[4]   亚洲夏季风爆发的深对流特征 [J].
钱维宏 ;
朱亚芬 .
气象学报, 2001, (05) :578-590
[5]   1998年南海夏季风的爆发与大气季节内振荡的活动 [J].
穆明权 ;
李崇银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75-387
[6]   东亚地区夏季风爆发过程 [J].
陈隆勋 ;
李薇 ;
赵平 ;
陶诗言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0, (04) :345-355
[7]   1998年南海西南季风活动的初步分析 [J].
梁建茵 ;
吴尚森 .
热带气象学报, 2000, (01) :28-37
[8]   青藏高原的热力和机械强迫作用以及亚洲季风的爆发*I.爆发地点 [J].
吴国雄 ;
张永生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8, (06) :22-35
[9]   南海西南季风爆发的气候特征 [J].
阎俊岳 .
气象学报, 1997, (02) :47-59
[10]   论东亚夏季风体系的结构 [J].
黄士松 ;
汤明敏 .
气象科学, 1987, (03) :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