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Ⅸ.长江中下游地区单双季稻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产量影响

被引:42
作者
李勇 [1 ,2 ]
杨晓光 [2 ]
叶清 [2 ,3 ]
陈阜 [4 ]
机构
[1] 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
[2]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3] 江西农业大学林学院
[4]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气候变化; 水稻; 灾害风险;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4 [按栽培制度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目的】以1981年为界,将20世纪50年代至2010年划分为两个时段,对比分析1951—1980年和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及敏感区域面积变化,定量评估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生长季内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发生风险及高低温灾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程度。【方法】利用中国种植制度分区标准和农业气候指标,分析了1981—2010年双季稻安全种植界限变化敏感区域,并基于水稻高温灾害和低温灾害指标,采用Oryza2000对敏感区域内单季稻和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化评估。【结果】与1951—1980年相比,198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增加了11.5万km2;1981—2010年,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发生频率最大的高低温灾害分别为秧田期低温、灌浆—成熟低温以及孕穗—抽穗高温,而对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产量影响最大的灾害分别是秧田期低温、孕穗—抽穗低温和灌浆—成熟高温;双季早稻、晚稻和单季稻在不同生育阶段的高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增加趋势,而低温灾害次数大多呈减少趋势。【结论】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地区双季稻安全种植区域发生了明显变化,敏感区域内单双季稻的高低温灾害风险及其对产量的影响均存在明显差异。
引用
收藏
页码:3997 / 400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中国水稻生产的时空动态分析 [J].
程勇翔 ;
王秀珍 ;
郭建平 ;
赵艳霞 ;
黄敬峰 .
中国农业科学 , 2012, (17) :3473-3485
[2]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差及分布特征研究 [J].
石全红 ;
刘建刚 ;
陈阜 ;
褚庆全 .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7 (01) :33-39
[3]   气候变暖对我国南方水稻可种植区的影响 [J].
宋艳玲 ;
刘波 ;
钟海玲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1, 7 (04) :259-264
[4]   沿淮地区高温热害分布特征及其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J].
冯德花 ;
蒋跃林 ;
杨太明 ;
陈金华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16) :9680-9682+9716
[5]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J].
李祎君 ;
王春乙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0, 6 (02) :123-129
[6]   全球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可能影响 Ⅰ.气候变暖对中国种植制度北界和粮食产量可能影响的分析 [J].
杨晓光 ;
刘志娟 ;
陈阜 .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 (02) :329-336
[7]   基于ORYZA2000模型的湘赣双季稻气候生产潜力 [J].
帅细强 ;
王石立 ;
马玉平 ;
李迎春 ;
谢佰承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 (04) :575-581
[8]   气候变化背景下湖北省水稻高温热害时空分布 [J].
万素琴 ;
陈晨 ;
刘志雄 ;
周月华 ;
邓环 ;
高素华 .
中国农业气象, 2009, 30(S2) (S2) :316-319
[9]   江汉平原近50年中稻花期危害高温发生的初步分析 [J].
李守华 ;
田小海 ;
黄永平 ;
刘爱英 .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01) :5-8
[10]   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 [J].
冯明 ;
陈正洪 ;
刘可群 ;
吴义城 ;
毛飞 ;
黄永平 .
中国农业气象, 2006, (04) :3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