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筛选

被引:6
作者
龚志华 [1 ,2 ,3 ]
陈栋 [1 ,4 ]
朱盛尧 [1 ]
陈凌 [3 ]
陈朵 [1 ]
李徐 [1 ]
肖文军 [1 ,2 ,3 ]
机构
[1]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
[2] 长沙和润茶业科技有限公司
[3] 湖南农业大学植物资源工程系
[4]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
关键词
茶黄素; 酶促合成; 酶源; 茶鲜叶; 多酚氧化酶;
D O I
10.13305/j.cnki.jts.2013.01.003
中图分类号
TS272.2 [原料];
学科分类号
090203 ;
摘要
通过对不同季节、不同采摘标准的20个茶树品种鲜叶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分析,筛选出了3种PPO活性较高的茶鲜叶原料,然后以其匀浆液以及在匀浆液中添加速溶绿茶的方法,以催化速溶绿茶酶促合成茶黄素的效率为标准筛选了酶促合成茶黄素的茶鲜叶酶源。结果表明,各茶树品种茶鲜叶PPO活性以夏季一芽二叶较高,酶活性较高的3个品种依次为政和大白茶、福云6号及桃源大叶;不同品种茶鲜叶的PPO同工酶在谱带数目、迁移率和谱带染色深浅3个方面有差异,20个品种有2条相同的同工酶带,其Rf值分别为0.27和0.53,政和大白茶、桃源大叶、福云6号均有5条明显的同工酶带,且以政和大白茶的谱带染色最深;单位质量的政和大白茶鲜叶匀浆液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高于桃源大叶与福云六号;参加酶促反应合成茶黄素的儿茶素主要为EC、EGCG和ECG;添加速溶绿茶作为底物合成茶黄素的量远高于茶鲜叶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的量,其中政和大白茶反应体系中茶黄素的质量浓度达212.01mg/L,为自身酶促合成茶黄素质量浓度(39.05mg/L)的5.43倍。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39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多酚氧化酶酶源筛选及酶法制取茶色素研究.[D].吴红梅.安徽农业大学.2004, 04
[2]  
茶黄素酶促氧化制备技术的研究.[D].谷记平.湖南农业大学.2004, 04
[3]   几种番荔枝属果树的酯酶和多酚氧化酶同工酶分析 [J].
陆敏泉 ;
王家保 ;
初众 ;
赵家桔 .
热带作物学报, 2009, (01) :37-41
[4]   茶多酚氧化酶酶学性质研究 [J].
赵淑娟 ;
王坤波 ;
傅冬和 ;
李园莉 ;
雷玉国 ;
李勤 .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84-86
[5]   茶黄素的抗氧化机理的研究进展 [J].
陈虎 ;
胡英 ;
周睿 ;
赵剑 .
茶叶科学, 2005, (04) :4-8
[6]   茶树优质资源的同工酶遗传稳定性研究 [J].
李素芳 ;
虞富莲 ;
杨亚军 .
茶叶科学, 2001, (01) :76-77
[7]   茶儿茶素体外氧化产物分析 [J].
萧伟祥 ;
宛晓春 ;
胡耀武 ;
钟瑾 ;
萧慧 .
茶叶科学, 1999, (02) :145-149
[8]   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优化模型 [J].
夏涛 ;
高丽萍 .
茶叶科学, 1999, (01) :55-60
[9]   茶树秋梢芽、叶间几种同工酶的比较研究 [J].
黄惠华 ;
陈兴琰 ;
陈国本 ;
王建国 .
茶叶科学, 1986, (01) :49-54
[10]   Black tea is a powerful chemopreventor of reactive oxygen and nitrogen species: Comparison with its individual catechin constituents and green tea [J].
Sarkar, A ;
Bhaduri, A .
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 2001, 284 (01) :17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