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压造山带中的伸展构造及其成因——以滇中地区晚新生代构造为例

被引:19
作者
王刚
王二七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3] 北京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4] 北京
关键词
小江断裂系; 川滇地块; 滇中高原; 楚雄盆地; 背形构造; 向形构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3 [];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在印度和欧亚大陆晚新生代SN向陆内汇聚作用下,川滇地块沿鲜水河-小江左行走滑断裂和红河-哀牢山右行走滑断裂发生SE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这必然造成其南缘的滇中、楚雄等地区地壳发生挤压缩短和隆升。然而,在滇中高原,SN向的小江断裂系发生张扭性运动,沿断裂出现众多的第四纪伸展和拉分盆地,这反映出滇中高原在晚新生代处于近EW向的伸展环境。力学分析与地质现象之间的矛盾暗示有一种尚未被揭示的伸展变形机制。文中根据该地区的地质和地貌特征论证了晚新生代滇中背形构造的存在,揭示出是背形构造的应力分布状态导致了滇中高原上部地壳EW向伸展的发生,从而使得小江断裂发生分裂并伴随伸展构造的发育。
引用
收藏
页码:188 / 19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GPS观测的活动断裂滑动速率及其对现今大陆动力作用的制约 [J].
张培震 ;
王敏 ;
甘卫军 ;
邓起东 .
地学前缘, 2003, (S1) :81-92
[2]   川滇地区现代地壳运动速度场和活动块体模型研究 [J].
吕江宁 ;
沈正康 ;
王敏 .
地震地质, 2003, (04) :543-554
[3]  
川滇地区活动块体最新构造变动样式及其动力来源[J]. 徐锡伟,闻学泽,郑荣章,马文涛,宋方敏,于贵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4]   云南地区上部地壳结构和地震构造环境的层析成像研究 [J].
白志明 ;
王椿镛 .
地震学报, 2003, (02) :117-127
[5]   青藏高原南北向地堑系的实验研究 [J].
潘裕生 ;
钟嘉猷 ;
周勇 ;
不详 .
地质科学 , 2003, (02) :172-178
[6]   昆明盆地形成模式及其演化 [J].
姜朝松 ;
周瑞琦 ;
王绍晋 .
地震研究, 2003, (02) :172-175
[7]   川滇地块的震源力学机制、运动速率和活动方式 [J].
程万正 ;
刁桂苓 ;
吕弋培 ;
张永久 ;
李桂芳 ;
陈天长 .
地震地质, 2003, (01) :71-87
[8]   丽江-小金河断裂第四纪以来的左旋逆推运动及其构造地质意义——陆内活动地块横向构造的屏蔽作用 [J].
向宏发 ;
徐锡伟 ;
虢顺民 ;
张晚霞 ;
李洪武 ;
于贵华 .
地震地质, 2002, (02) :188-198
[9]   东喜马拉雅缺口的地质与地貌成因 [J].
王二七 ;
周勇 ;
陈智樑 ;
ClarkB.Burchfiel ;
季建清 .
地质科学, 2001, (01) :122-128
[10]   川滇构造带及其邻区的地壳结构与地震分布 [J].
傅维洲 ;
贺日政 ;
邱虎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9, (04) :369-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