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原油富集/贫化控制因素与成藏模式

被引:53
作者
邹华耀 [1 ]
周心怀 [2 ]
鲍晓欢 [3 ]
刘建章 [3 ]
滕长宇 [1 ]
庄新兵 [1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
[3] 不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断裂活动速率; 活跃生油岩; 区域性盖层; 原油富集/贫化模式; 渤海海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渤海海域油气勘探经历了40多年的曲折历程,原油垂向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的复杂性制约了其勘探进程。基于断裂活动、烃源岩演化与区域盖层的研究,对全区已发现油藏的垂向富集规律及其控制因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晚期)新构造运动对原油成藏与分布起到主导作用。通源断裂垂向输导原油的能力与其活动速率有关,活动速率小于10m/Ma的断裂输导能力弱,主要起封闭作用;活动速率为1025m/Ma的断裂起到输导与封闭双重作用;活动速率大于25m/Ma的断裂主要起输导作用。晚期断裂活动速率、活跃生油岩与区域性盖层的发育分布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共同控制了古近系、新近系原油的富集与贫化。并归纳了渤海海域古近系、新近系4种原油富集/贫化模式,即古近系富集模式、古近系与新近系共同富集模式、新近系富集与古近系贫化模式以及新近系贫化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885 / 893+899 +8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渤海海域优质烃源岩及其分布预测 [J].
庞雄奇 ;
郭永华 ;
姜福杰 ;
尹相东 ;
马行陟 ;
郭恩珍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4) :393-397
[2]   郯庐断裂带渤中-渤南段新构造运动期断层活动与油气运聚 [J].
姜丽娜 ;
邹华耀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4) :462-468+482
[3]   环渤中地区新构造运动期断裂活动与油气成藏关系 [J].
周心怀 ;
牛成民 ;
滕长宇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4) :469-475+482
[4]   中国近海石油勘探的战略选区研究——以产烃模拟实验及成因法石油资源潜力评价为据 [J].
朱伟林 ;
黄正吉 ;
仝志刚 ;
王毓俊 .
石油实验地质, 2008, (06) :537-541
[5]  
Geological analysis and physical modeling of structural pumping in high effective formation of Kela 2 gas field[J]. ZHAO Wenzhi1, WANG Hongjun1, SHAN Jiazeng2, WANG Zecheng1 & XU Dafeng1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etrochina, Beijing 100083, China;2.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29, China.Science in China(Series D:Earth Sciences). 2006(10)
[6]   渤海中部郯庐断裂带的近期活动与渤海新近纪新生断裂 [J].
高祥林 .
地质科学, 2006, (02) :355-364
[7]   新(晚期)构造运动的物质、能量效应与油气成藏 [J].
郝芳 ;
邹华耀 ;
龚再升 ;
方勇 .
地质学报, 2006, (03) :424-431
[8]   黄河口凹陷BZ34断裂带油气晚期快速成藏模式 [J].
陈斌 ;
邓运华 ;
郝芳 ;
邹华耀 ;
胡建武 .
石油学报, 2006, (01) :37-41
[9]   断裂—砂体形成油气运移的“中转站”模式 [J].
邓运华 .
中国石油勘探, 2005, (06) :14-17+90
[10]   中国近海新生代盆地至今仍然是油气成藏的活跃期 [J].
龚再升 .
石油学报, 2005, (0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