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启发:学习共同体内认知机制的探究

被引:13
作者
任英杰 [1 ]
徐晓东 [2 ]
机构
[1] 暨南大学人文学院
[2]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关键词
相互启发; 认知机制; 主体间性; 交互理解; 教学相长;
D O I
10.15881/j.cnki.cn33-1304/g4.2014.04.011
中图分类号
G420 [教学研究和改革];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在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呈现出主体二元性,交互主体双方建构出了主体间的社会关系;在"主体—主体"的交往模式中,学习者以对话的形式相互体验,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在启发他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受到启发而实现自我启发,即相互启发原理。其认知过程是:"原型激活—新异类比—打破思维定势"。这一原理直接指导着共同体的实践,如本文中校际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施。对学习共同体内认知机制的探究,对于教育教学创新、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等方面有着现实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76 / 8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1]  
网络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 张家华.西南大学. 2010
[12]  
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美) 索耶, 2010
[13]  
实践社团[M]. 机械工业出版社 , (美)埃蒂纳·温格(EtienneWenger)等著, 2003
[14]  
Learning about and learning from expert teachers[J] . David C. Berline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 2002 (5)
[15]   表征、加工和控制在认知活动中的作用 [J].
傅小兰 .
心理科学进展, 2006, (04) :551-559
[16]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J].
冯建军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 (01) :115-121
[17]   主体间性:师生交往关系的本质属性 [J].
张俭民 ;
肖云龙 .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01) :174-176
[18]   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 [J].
郭湛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03) :32-38
[19]   “线路图”与充要条件 [J].
游传耀 .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1997, (06) :10-10
[20]   专家型教师教学的原型观 [J].
R.J.斯腾伯格 ;
J.A.霍瓦斯 ;
高民 ;
张春莉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1997, (01) :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