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北伊迪卡拉纪陡山沱组的宏体藻类

被引:35
作者
王约
王训练
黄禹铭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
瓮会生物群; 宏体藻类; 陡山沱组; 伊迪卡拉系; 江口; 黔东北; 华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4 [古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宏体生物广泛地生活于扬子地区伊迪卡拉纪陡山沱期的海洋中,它们为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奠定了一个崭新的环境和一个新生态链的基础.产自于黔东北伊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的瓮会生物群生活环境应在贫氧的、透光性良好的浅海低能环境,以宏体藻类为主,共描述15属18种(其中包括3个新属、5个新种、2个修定属和4个修定种)和1个未命名藻以及不明藻类固着器,另包含有宏体后生动物,可能的后生动物以及遗迹化石.瓮会生物群不但含有鄂西庙河生物群和皖南蓝田植物群的分子,也有南澳大利亚Ediacara生物群和俄罗斯WhiteSea生物群的分子,而且具有自已的特征而有别于其他伊迪卡拉期的生物群.其宏体藻类形态变化较大,组织器官和功能已出现明显的分化,并与高等植物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化关系.宏体藻类多为直立固着于海底,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增加了水体中的含氧量.同时,宏体藻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成为一种新的食物,改变了后生动物的食谱.因此,陡山沱期的宏体植物不仅改善了环境,为依赖一定氧而生活、生长和繁殖的后生动物给予了必要的支持,而且作为生态系统中的必要基础,为宏体后生动物的快速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个新的食物源.另外,宏体生物群的繁盛不仅提高了有机质的生产率,而且促进了富有机碳的沉积和保存.
引用
收藏
页码:828 / 844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黔东北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宏体藻类的固着器特征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J].
王约 ;
王训练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6, (02) :154-164
[2]   黔东北震旦纪陡山沱晚期庙河型生物群的生态特征及埋藏环境初探 [J].
王约 ;
何明华 ;
喻美艺 ;
赵元龙 ;
彭进 ;
杨荣军 ;
张振含 .
古地理学报, 2005, (03) :327-335
[3]   新元古代陡山沱期庙河生物群在贵州江口的发现 [J].
赵元龙 ;
何明华 ;
陈孟莪 ;
彭进 ;
喻美艺 ;
王约 ;
杨荣军 ;
王平丽 ;
张振晗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4, (18) :1916-1918
[5]   陡山沱期古海水的硫和碳同位素变化 [J].
张同钢 ;
储雪蕾 ;
张启锐 ;
冯连君 ;
霍卫国 .
科学通报, 2003, (08) :850-855
[6]   从“全球冰川”到“雪球假说”——关于新元古代冰川事件的最新研究 [J].
张启锐 ;
储雪蕾 ;
张同钢 ;
冯连君 .
高校地质学报, 2002, (04) :473-481
[7]   试论宏体植物的早期演化 [J].
陈孟莪 ;
陈其英 ;
萧宗正 .
地质科学, 2000, (01) :1-15
[8]   论陡山沱组的年代(英文) [J].
安德鲁·诺尔 ;
肖书海 .
微体古生物学报, 1999, (03) :225-236
[9]   湘西震旦系留茶坡组炭质宏化石初步研究 [J].
陈孝红 ;
汪啸风 ;
王传尚 ;
李志宏 ;
陈立德 .
华南地质与矿产, 1999, (02) :15-30
[10]   安徽休宁陡山沱期后生植物化石的新认识 [J].
唐烽 ;
尹崇玉 ;
高林志 .
地质学报, 1997, (04) :289-296+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