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空间视域下就地城镇化的实践逻辑研究——兼论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

被引:5
作者
田鹏
机构
[1] 南京工业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就地城镇化; 人地挂钩; 制度红利;
D O I
10.16133/j.cnki.xxlt.2019.11.014
中图分类号
F299.27 [地方城市经济];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如何基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并完善小城镇经济社会服务功能,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兼具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小城镇战略的理论谱系指出,新时期就地城镇化是小城镇战略在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下的理论演化与实践创新。同时,以新乡市"人地挂钩"的政策运作和社会资本代建的集聚提升为例,提出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理论模式,从动力机制、空间模式、实现路径等维度指出其与制度投入型、政府主导型、行政驱动型等既有理论模式的差异性特征,如动力机制的科层传导性、空间模式的镇村衔接性以及实现路径的双向互构性等。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在实践中也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例如,制度红利消失后基层社区发展资金的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进程中职业转换、技能培训、社区心理等体制机制不完善。因此,制度红利型就地城镇化应当在科学有效利用制度红利的同时,积极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市民化进程中的职业体系、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长效保障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在执行中规划”:软性社会政策的政策规划模式——以Z市全民公益园建设为例 [J].
叶托 ;
薛琬烨 .
中国行政管理, 2019, (01) :88-94
[2]   就地城镇化动力机制研究:兼论小城镇战略的当代转向 [J].
田鹏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57 (01) :77-82
[3]   乡村过疏化背景下村落社会原子化及其对策——以日本为例 [J].
田毅鹏 .
新视野, 2016, (06) :26-31
[4]   “市民化连续体”:农业转移人口类型比较研究 [J].
文军 ;
沈东 .
社会科学战线, 2016, (10) :179-189
[5]   就地城镇化模式研究 [J].
李强 ;
张莹 ;
陈振华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6, (01) :52-60
[7]   主动城镇化与被动城镇化 [J].
李强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50 (06) :1-8
[8]   小城镇依然是大问题 [J].
李培林 .
甘肃社会科学, 2013, (03) :1-4
[9]   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 [J].
王春光 .
社会学研究, 2006, (05) :107-122+244
[10]  
.[M].谭海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