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8 条
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浆活动与构造演化
被引:15
作者:
葛良胜
[1
]
邓军
[1
]
杨立强
[1
]
邹依林
[2
]
邢俊兵
[2
]
袁士松
[2
]
武玉海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来源:
关键词:
冈底斯地块;
中新生代;
中酸性侵入岩;
岩浆作用;
构造演化;
西藏;
D O I:
10.13686/j.cnki.dzyzy.2006.01.001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3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I型到中期的过渡型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马拉雅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马拉雅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马拉雅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马拉雅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