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抗虫棉田释放赤眼蜂增强生物控害功能的研究

被引:6
作者
郭建英 [1 ]
万方浩 [1 ]
任承才 [1 ]
韩召军 [2 ]
机构
[1]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棉铃虫; 螟黄赤眼蜂; 控害作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76 [生物防治]; S435.62 [棉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 ; 090401 ; 090402 ;
摘要
为了增强转基因抗虫棉与自然天敌的联合控害功能,为转基因棉田害虫控制策略的调整和制定提供依据,于2002年在山东省惠民县转基因抗虫棉田设置化防田和以释放赤眼蜂为主的综防田,研究了棉铃虫卵的分布格局、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及生态效应。结果发现:棉铃虫卵在棉株不同部位的分布差异较大,2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在叶正面、叶背面和茎尖,3代棉铃虫卵主要分布于蕾铃;在放蜂田,赤眼蜂对棉株不同部位棉铃虫卵的寄生率差异较大,2,3代棉铃虫时期对叶正面、叶背面、茎尖、蕾铃的棉铃虫卵寄生率均较高,对叶柄和茎杆处卵的寄生率较低;并以3代棉铃虫时期的寄生率较高;在2,3代棉铃虫时期分别连续释放3次赤眼蜂,对棉铃虫具有很强控制作用,2,3代棉铃虫卵的被寄生率分别为66.0%~70.7%和76.0%~81.2%,均显著高于化防田的自然寄生率(2代:7.0%~12.3%,3代:5.2%~7.4%);蕾铃被害率分别为2.2%和3.1%,均显著低于化防田(2代:8.5%,3代:20.9%);2代棉铃虫时期,放蜂田和化防田的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差异均不显著,但3代棉铃虫以后,放蜂田棉铃虫卵量和幼虫数量均显著低于化防田,且放蜂田的捕食性天敌数量显著高于化防田。可见,转基因抗虫棉田棉花生长中后期通过释放赤眼蜂可有效防治棉铃虫,降低其为害,并有利于棉田捕食性天敌的保护。
引用
收藏
页码:197 / 20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螟黄赤眼蜂与绿豆和棉花植株间协同素研究 [J].
郑礼 ;
郑书宏 ;
宋凯 .
华北农学报, 2003, (S1) :108-111
[2]   人工释放赤眼蜂对棉铃虫的防治作用及相关生态效应 [J].
刘万学 ;
万方浩 ;
郭建英 ;
张帆 ;
孙光芝 ;
孟昭军 .
昆虫学报, 2003, (03) :311-317
[3]   转Bt基因棉对非靶标害虫及害虫天敌种群动态的影响 [J].
邓曙东 ;
徐静 ;
张青文 ;
周世文 ;
徐冠军 .
昆虫学报, 2003, (01) :1-5
[4]   不同转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虫性的时空动态 [J].
芮昌辉 ;
范贤林 ;
董丰收 ;
郭三堆 .
昆虫学报, 2002, (05) :567-570
[5]   不同类型棉田棉铃虫天敌功能团的组成及时空动态 [J].
万方浩 ;
刘万学 ;
郭建英 .
生态学报, 2002, (06) :935-942
[6]   沿江棉区棉田棉铃虫卵的空间格局 [J].
陆永跃 ;
黄诚 ;
胡华俊 .
江西科学, 2000, (02) :81-85
[7]   人工卵赤眼蜂对玉米害虫的控害效果 [J].
冯建国 ;
陶训 ;
张安盛 ;
于毅 ;
张成伟 ;
崔元英 .
中国生物防治, 1999, (03) :2-4
[8]   转Bt基因棉花各组织器官对棉铃虫抗性的研究 [J].
吴家和 ;
陈志贤 ;
李淑君 ;
李燕娥 ;
焦改丽 .
华北农学报, 1999, (02) :3-5
[9]   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有效扩散距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J].
张青文 ;
王立和 ;
杨淑霞 ;
蔡青年 ;
张帆 .
昆虫学报, 1998, (S1) :70-77
[10]   螟黄赤眼蜂在棉田的扩散方向及其与风速风向的关系 [J].
王立和 ;
张青文 ;
杨淑霞 ;
蔡青年 ;
张帆 .
昆虫学报, 1998, (S1) :7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