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鲁—大别造山带及其周围现代地壳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被引:15
作者
徐纪人
赵志新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大陆动力学实验室
关键词
苏鲁大别造山带; 郯庐断裂带; 震源机制解; 地壳应力场; 构造运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53 [地壳应力与活动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苏鲁-大别造山带是中国东部华北、华南地块之间的大地构造交界带。本文分析研究了我国东部的地震活动性,并根据1918~2005年间苏鲁-大别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1000余个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系统研究了应力场的区域特征以及华北、华南地壳应力场构造分区,探讨了其动力学来源以及构造运动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大陆华北、华南地块地壳现代应力场和构造运动可以归结为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之间相对运动,以及大陆板内区域块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华北地区受到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挤压的同时,受到从贝加尔湖经过大华北直到琉球海沟的广阔地域里存在着的统一的、方位为170°的引张应力场的控制。华北地区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均反映出震源应力场为ENE向挤压应力和NNW向张应力的共同作用。郯庐断裂带等华北地区的北北东走向的断裂带,表现为右旋走滑的现代构造运动特征。来自台湾纵谷的北西西向挤压应力控制了华南块体直至南北地震带南段东部地域的地壳应力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将中国东部大陆划分成华北、华南两部分的现代地壳应力场分界线,其西部大致与秦岭带相同,然而在大别及其以东地区则逐渐偏离大地构造带,到北纬30°后向东南偏转,在温州附近的北纬27°左右转为向东延伸,最终穿过东海直至琉球海沟。
引用
收藏
页码:1956 / 1965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中国震例.[M].陈棋福主编;.地震出版社.2002,
[2]  
中国震例.[M].张肇诚主编;.地震出版社.1988,
[3]  
中国地震目录.[M].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编;.科学出版社.1971,
[4]   中国岩石圈应力场与构造运动区域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中国地质, 2006, (04) :782-792
[5]   大别造山带与郯庐断裂带壳、幔结构和陆内“俯冲”的耦合效应 [J].
滕吉文 ;
闫雅芬 ;
王光杰 ;
熊熊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2) :449-457
[6]   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与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俯冲折返机制探讨 [J].
赵志新 ;
徐纪人 ;
许志琴 .
岩石学报, 2004, (01) :157-164
[7]   苏鲁造山带区域地壳山根结构特征 [J].
徐纪人 ;
赵志新 .
岩石学报, 2004, (01) :149-156
[8]   苏鲁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折返构造及折返机制 [J].
许志琴 ;
张泽明 ;
刘福来 ;
杨经绥 ;
李海兵 ;
杨天南 ;
邱海峻 ;
李天福 ;
孟繁聪 ;
陈世忠 ;
唐哲民 ;
陈方远 .
地质学报, 2003, (04) :433-450+593
[9]   苏鲁大别造山带岩石圈三维P波速度结构特征 [J].
徐纪人 ;
杨文采 ;
赵志新 ;
程振炎 .
地质学报, 2003, (04) :577-582+603
[10]   含柯石英锆石的SHRIMP U-Pb定年:胶东印支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证据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吴才来 ;
刘福来 ;
史仁灯 ;
J.Wooden ;
Maruyama .
地质学报, 2002, (03) :354-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