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被引:29
作者
白玉彬 [1 ,2 ]
罗静兰 [2 ]
刘新菊 [3 ]
靳文奇 [3 ]
王小军 [3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地质系
[3] 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一采油厂
关键词
原油地球化学; 油源对比; 延长组; 吴堡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10.14027/j.cnki.cjxb.2013.02.009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油源一直存在争议,尤以长8~长10油藏的油源问题最为突出。通过吴堡地区延长组长6~长10原油的物理性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等特征,油-油、油-源对比等综合分析,探讨延长组原油的成因,明确各油层组石油来源,为该区的油气勘探与预测提供地质依据。结果显示,长6~长10原油族组分具有饱和烃含量最高,芳香烃次之,非烃和沥青质含量最低的特征。长6~长10均为成熟原油,显示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混合成因,但长6原油与长7~长10原油族组成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长6原油为长7烃源岩早期烃类运移的结果,其成熟度最低,长7~长10原油为生烃高峰阶段石油运移结果,成熟度较高。长6和长7油藏的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张家滩页岩贡献,此外,长7中上部和长6地层中发育的有效烃源岩也有一定贡献。长8油藏原油为混合成因原油,主要为长7底部烃源岩向下运移结果,其次为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李家畔页岩之贡献。长9油藏原油主要为李家畔页岩向下倒灌形成,长10油藏可能主要为长92有效烃源岩向下运移成藏。热成熟度不同是导致远离主力烃源岩原油族组分之间差异性的主要原因。
引用
收藏
页码:374 / 383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非常规油气地质.[M].邹才能; 等编著.地质出版社.2011,
[2]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李明诚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3]  
鄂尔多斯盆地演化与油气.[M].何自新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
[4]   陕北斜坡东部蟠龙油田长6油藏形成条件及勘探方向 [J].
白玉彬 ;
赵靖舟 ;
罗静兰 ;
陈孝平 ;
章爱成 .
新疆石油地质, 2011, 32 (06) :594-596
[5]   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延长组下油层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J].
张晓丽 ;
段毅 ;
何金先 ;
吴保祥 ;
徐丽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1, 22 (05) :866-873
[6]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8~1段低渗油藏成藏过程 [J].
罗晓容 ;
张刘平 ;
杨华 ;
付金华 ;
喻建 ;
杨飏 ;
武明辉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770-778+837
[7]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J].
付广 ;
王有功 ;
袁大伟 .
石油学报, 2010, 31 (05) :762-766+773
[8]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地区长10油源及成藏条件分析 [J].
杨华 ;
张文正 ;
蔺宏斌 ;
吴凯 ;
罗丽荣 .
地球化学, 2010, 39 (03) :274-279
[9]   安塞地区长10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 [J].
胡友洲 ;
何奉朋 ;
张龙 .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5 (03) :15-18+109
[10]   松辽盆地长10区块扶余油层运移输导通道及对油成藏的控制 [J].
付广 ;
刘美薇 .
沉积学报, 2010, 28 (01)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