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壤温湿度观测资料估算藏北高原地区土壤热通量

被引:10
作者
冯璐 [1 ]
仲雷 [1 ]
马耀明 [2 ,3 ]
傅云飞 [1 ]
邹宓君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基金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
关键词
藏北高原; 土壤温湿度; 土壤热通量; 土壤温度预报校正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2.8 [土壤温度和热流];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基于"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研究"(CAMP/Tibet)土壤温湿度观测资料(2004年6月8日至7月30日),利用TDEC(土壤温度预报校正)法估算并分析了藏北高原地区土壤热通量的变化特征。通过与热通量板测量结果比较发现,它们在热流方向和相位上基本一致,且在量值上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2>0.74),但热通量板测量值普遍偏小。通过对比不同天气条件下TDEC法的估算结果表明,云的存在以及降水发生都可导致土壤热通量的波动,且表层土壤热通量波动更加强烈。对于TDEC法估算的表层土壤热通量,发现它与净辐射通量线性关系密切(R2>0.78),而在土壤热传导率较大的地区,其日变化相位明显先于其他地区。对于土质均匀的砂质土壤,其土壤热通量日变化振幅最大,土壤的垂直热量交换最剧烈。
引用
收藏
页码:297 / 30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新特征 [J].
郑然 ;
李栋梁 ;
蒋元春 .
高原气象 , 2015, (06) :1531-1539
[2]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冬小麦田土壤热通量的计算方法研究 [J].
陈星 ;
余晔 ;
陈晋北 ;
张堂堂 ;
李振朝 .
高原气象, 2014, 33 (06) :1514-1525
[3]   黄河源鄂陵湖地区辐射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研究 [J].
唐恬 ;
王磊 ;
文小航 .
冰川冻土, 2013, (06) :1462-1473
[4]   基于微波遥感参数估算区域蒸散发的方法研究 [J].
张堂堂 ;
文军 ;
李振朝 ;
田辉 ;
刘蓉 ;
席家驹 .
高原气象 , 2013, (06) :1651-1657
[5]   半干旱区土壤热量传递的慢过程对地表能量平衡的影响 [J].
赵建华 ;
张强 ;
王胜 ;
刘宏谊 .
土壤通报, 2013, 44 (06) :1321-1331
[6]   夏季藏北高原地表热通量特征观测与模拟 [J].
吴晓鸣 ;
马伟强 ;
马耀明 .
高原气象, 2013, 32 (05) :1246-1252
[7]   不同土壤热通量测算方法的比较及其对地表能量平衡闭合影响的研究 [J].
徐自为 ;
刘绍民 ;
徐同仁 ;
丁闯 .
地球科学进展, 2013, 28 (08) :875-889
[8]   青藏高原东南缘大理地区近地层微气象特征及能量交换分析 [J].
徐安伦 ;
李建 ;
孙绩华 ;
刘劲松 ;
赵晓红 .
高原气象 , 2013, (01) :9-22
[9]   夏季敦煌稀疏植被下垫面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观测研究 [J].
王超 ;
韦志刚 ;
高晓清 ;
李振朝 ;
侯旭宏 ;
刘慧 ;
魏红 .
高原气象 , 2012, (03) :622-628
[10]   不同土壤类型的热通量变化特征 [J].
李亮 ;
张宏 ;
胡波 ;
刘广仁 ;
刘子锐 ;
王跃思 .
高原气象, 2012, 31 (02) :32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