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特征及其有限元模拟

被引:6
作者
林邦慧,李大鹏,白武明,滕春凯
机构
[1] 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澜沧-耿马,震源特征,强余震,有限元模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3 [地震波、地震震级、震源物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序列余震分布图像的变化,以及用复合型法反演主震破裂过程的研究结果,提出了澜沧-耿马地区北北西走向顺向雁行型双断层力学模型.用断裂力学有限元方法进行数字模拟研究表明:模型中的两个内端点区之间是主压应力的相对低值区,而剪应力分布在两个内端点区为高值区且以较大梯度向中心衰减,两次7级地震后接连发生的4次近东西走向的6级余震主要发生在这一带.由于压应力的减弱、剪应力的增加,使近东西走向的断层上摩擦力减小,有利于发生剪切错动,引发近东西走向分布的强余震;当区域主压应力方向取北北东向时,断层的理论滑动矢量图显示出右旋走滑性质,与震源机制及地表考查结果一致.当区域主压应力方位取值在NE25°附近且北部7.2级震区的弹性模量相对南部7.6级震区足够大时,北部断层1的相对滑动矢量可比南部断层2大,从而导致7.2级地震的震中烈度大于7.6级地震的烈度异常分布.
引用
收藏
页码:621 / 63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机制研究 [J].
王凯 ;
高莉萍 ;
姚振兴 ;
张受生 .
地球物理学报, 1991, (05) :569-580
[2]   澜沧—耿马地震的破裂过程 [J].
陈培善 ;
秦嘉政 .
地震研究, 1991, (02) :95-103
[3]   鲜水河断裂带多断层相互作用的流变断裂力学分析 [J].
白武明 ;
滕春凯 ;
王新华 .
地球物理学报, 1990, (03) :308-318
[4]   澜沧—耿马地震震源动力学参数研究 [J].
李立平 ;
叶建庆 ;
谢庆茵 .
地震研究, 1990, (03) :223-233
[5]   1988年澜沧——耿马地震的预报速报与对策 [J].
姜葵 ;
刘祖荫 .
地震研究, 1989, (04) :285-299
[6]   用复合型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 [J].
林邦慧 ;
胡小幸 ;
董大南 ;
林纪曾 .
地震学报, 1988, (04) :337-351+449
[7]   用断裂力学的方法研究地震断裂的扩展方式 [J].
王新华 ;
尹祥础 ;
滕春凯 .
地球物理学报, 1984, (03) :258-267
[8]   地震孕育过程的流变模式 [J].
尹祥础 ;
郑天愉 .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物学 农学 医学 地学), 1982, (10) :922-930
[9]  
八十年代中国地球物理学进展.[M].地球物理学报编辑委员会编;.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10]  
工程断裂力学.[M].北京钢铁研究院金属物理室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