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

被引:47
作者
郑荣才 [1 ]
朱如凯 [2 ]
戴朝成 [1 ]
高红灿 [1 ]
翟文亮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储层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川东北;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基准面旋回; 沉积序列; 层序-岩相古地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077 / 108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川西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构造演化及层序充填样式 [J].
郑荣才 ;
朱如凯 ;
翟文亮 ;
高红灿 ;
戴朝成 ;
耿威 .
中国地质, 2008, (02) :246-255
[2]   大巴山前陆西段叠加构造变形分析及其构造应力场特征 [J].
施炜 ;
董树文 ;
胡健民 ;
张忠义 ;
刘刚 .
地质学报, 2007, (10) :1314-1327
[3]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J].
李勇 ;
PAALLEN ;
周荣军 ;
ALDENSMORE ;
MAELLIS .
地质学报, 2006, (08) :1101-1109
[4]   川东北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J].
高红灿 ;
郑荣才 ;
柯光明 ;
文华国 .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2005, (03) :38-45
[5]   试论中国西部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的基本特征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强 ;
刘顺 ;
王国芝 ;
徐国盛 ;
雍自权 ;
李智武 ;
孙玮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5, (01) :37-48+56
[6]   川西坳陷中-南段须家河组层序地层格架与生储盖组合 [J].
古俊林 ;
郑荣才 ;
罗平 ;
阳正熙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3) :282-290
[7]   龙门山印支运动主幂辨析——再论安县构造运动 [J].
王金琪 .
四川地质学报, 2003, (02) :65-69
[8]   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模式——以龙门山造山带—川西前陆盆地系统为例 [J].
刘树根 ;
罗志立 ;
赵锡奎 ;
徐国盛 ;
王国芝 ;
张成江 .
地质学报, 2003, (02) :177-186
[9]   评述“前陆盆地”名词在中国中西部含油气盆地中的引用——反思中国石油构造学的发展 [J].
罗志立 ;
刘树根 .
地质论评, 2002, (04) :398-407
[10]   陆相盆地基准面旋回的级次划分和研究意义 [J].
郑荣才 ;
彭军 ;
吴朝容 .
沉积学报, 2001, (02) :249-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