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丘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团粒分形特征及抗蚀性演变

被引:19
作者
朱冰冰 [1 ]
李占斌 [1 ,2 ]
李鹏 [1 ]
薛萐 [1 ,2 ]
机构
[1] 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水资源与环境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分形维数; 团粒结构; 抗蚀性;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D O I
10.19322/j.cnki.issn.1006-4710.2009.04.001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为了探讨植被恢复过程中生态环境变化对土壤团粒结构及土壤抗蚀性能产生的影响,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变化规律,分析了其与土壤养分状况、土壤结构稳定性以及土壤抗蚀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与土壤容重、结构体破坏率和MWD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可蚀性K值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孔隙度、有机碳、有效氮呈显著负相关,与全氮、全钾呈负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与全磷和速效磷相关性较小。说明随着植被恢复,土壤结构得到明显改善,抵抗侵蚀的能力显著增强。土壤团粒结构的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土壤抗蚀性评价的指标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377 / 38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草地土壤微团粒分形特征 [J].
周萍 ;
刘国彬 ;
侯喜禄 .
草地学报, 2008, (04) :396-402
[2]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J].
周萍 ;
刘国彬 ;
候喜禄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2) :75-82
[3]   黄土高原不同生境土壤结构体分形维数研究 [J].
刘毅 ;
李世清 ;
李生秀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86-92+100
[4]   黄土高原子午岭退耕地土壤物理性质与群落特征 [J].
刘勇 ;
王凯博 ;
上官周平 .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6, (02) :42-46
[5]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土壤团聚体演变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J].
安韶山 ;
黄懿梅 ;
李壁成 ;
杨建国 .
土壤通报, 2006, (01) :45-50
[6]   黄土丘陵区退耕撂荒对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及其活性的影响 [J].
贾松伟 ;
贺秀斌 ;
陈云明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4, (03) :78-80+84
[7]   科尔沁沙地农田沙漠化演变中土壤颗粒分形特征 [J].
苏永中 ;
赵哈林 .
生态学报, 2004, (01) :71-74
[8]   黄土高原植被破坏前后土壤团粒结构分形特征 [J].
丁文峰 ;
丁登山 .
地理研究, 2002, (06) :700-706
[9]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J].
黄冠华 ;
詹卫华 .
土壤学报, 2002, (04) :490-497
[10]   中亚热带几种珍贵树种林分土壤团粒结构的分维特征 [J].
刘金福 ;
洪伟 ;
吴承祯 .
生态学报, 2002, (02) :19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