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藏高原深部地球物理探测与地球动力学研究(1958—2004)

被引:56
作者
卢占武
高锐
李秋生
管烨
张季生
贺日政
黄立言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所岩石圈研究中心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壳上地幔; 地球物理探测; 工作程度; 地球动力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1 [地球动力学与大地构造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进行的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巨大进展.累计完成长约45000km的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许多科学数据,为探讨高原地壳上地幔结构、隆升机制和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为比较全面反映中国学者多年来的工作成果,作者广泛收集资料,总结了中国学者在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地球物理探测工作程度,并按照方法分类绘制了系列工作程度图.文中分别对地壳结构、上地幔的横向不均匀性、岩石圈的电性结构、青藏高原隆升机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等几个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做了概略的评述.已有资料表明:青藏高原的莫霍面埋深变化较大,且在几条重要缝合带莫霍面两侧都有断错;根据目前的探测结果,高原在20±5km埋深范围内普遍存在壳内低速高导层,速度一般为5.6~5.8km/s,电阻率约为1~10Ω.m,厚度一般为5~10km,但横向分布不连续.低速层与高导层的深度、厚度在趋势上一致,但不十分吻合.天然地震的研究结果表明,组成高原各个地块内部的地震各向异性方向大致相同,各地块的分界处各向异性方向往往有明显的变化;虽然对高原隆升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认为高原是多期隆升、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点已达成共识.综合已有的地球物理调查成果,结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建立的高原地球动力学模型,形象地表达出青藏高原岩石圈的双向挤压变形模式.这些工作为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变形机制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引用
收藏
页码:753 / 770
页数:18
相关论文
共 71 条
  • [1] 青藏高原的地幔结构:地幔羽、地幔剪切带及岩石圈俯冲板片的拆沉
    许志琴
    姜枚
    杨经绥
    薛光琦
    宿和平
    李海兵
    崔军文
    吴才来
    梁凤华
    [J]. 地学前缘, 2004, (04) : 329 - 343
  • [2] 青藏高原莫霍面的研究进展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J]. 地质论评, 2004, (06) : 598 - 612+670
  • [3]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的上地幔倾斜构造与陆-陆碰撞过程
    吴庆举
    曾融生
    赵文津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10) : 919 - 925
  • [4] 青藏高原东北缘—鄂尔多斯地壳上地幔地震层析成像研究
    郭飚
    刘启元
    陈九辉
    赵大鹏
    李顺成
    赖院根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5) : 791 - 798
  • [5] 西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地区地壳电性结构研究
    谭捍东
    魏文博
    Martyn Unsworth
    邓明
    金胜
    John Booker
    Alan Jones
    [J]. 地球物理学报, 2004, (04) : 685 - 690
  • [6] 利用层析成像研究青藏高原叶城-狮泉河地区深部构造
    薛光琦
    姜枚
    宿和平
    钱辉
    王有学
    董英君
    G.Wittlinger
    G.Poupinet
    [J].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4, (04) : 329 - 334
  • [7] 东昆仑大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管烨
    范景义
    [J]. 地球学报, 2004, (01) : 11 - 16
  • [8] 青藏高原东缘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探测及其构造意义[J]. 孙洁,晋光文,白登海,王立凤.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 [9] 川西藏东地区的地壳P波速度结构[J]. 王椿镛,吴建平,楼海,周民都,白志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S1)
  • [10] 青藏高原北部巴颜喀拉构造带基底隆起的地震学证据
    李秋生
    彭苏萍
    高锐
    范景义
    [J]. 地质通报, 2003, (10) : 782 - 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