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丙氨酸解氨酶(PAL,EC4.3.1.5)反应机理研究新进展

被引:15
作者
杨顺楷
杨亚力
杨维力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成都
[3] 成都
关键词
酶反应机理; 苯丙氨酸解氨酶; 组氨酸解氨酶; 去氢丙氨酸; 3,5二氢5次甲基4H咪唑4酮(MIO);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6 [植物生物化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根据有关文献阐述了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 ,EC4 3 1 5 )反应机理研究新进展 ,主要内容包括两种反应机理的提出 :其一 ,米切尔加成反应 (MichaelAdditionReaction) ;其二 ,傅氏反应 (Friedel CraftsReaction)。通常认为该两种反应机理较好地解释了L Phe的氨消除模式 ,PAL含有的去氢丙氨酸 (DHA)单位是反应活性的关键。随着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据的提出 ,主要基于PAL和HAL(组氨酸解氨酶 ,EC4 3 1 3)具有高度同源性 (19%~ 2 9%序列分析 ) ,及其对“姐妹”酶HAL的X 射线结构分析 ,发现催化性的亲电试剂并非DHA ,而是 3,5 二氢 5 次甲基 4H 咪唑 4 酮 (MIO)。由此 ,提出一对非芳香L Phe异构体作探针 ,以支持这一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 ,还列出红酵母PAL逆向催化合成非天然芳族氨基酸的相关实验结果。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化学—酶法立体控制合成光学纯3-(2-吡啶基)丙氨酸的新方法 [J].
赵健身,朱立,杨顺楷 .
药学学报, 1994, (07) :558-560
[2]   微生物转化芳基丙烯酸类物质不对称合成L-α-氨基酸的新方法 [J].
赵健身 ;
杨顺楷 ;
不详 .
化学学报 , 1997, (02) :196-201
[3]   微生物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途径生物转化制L-苯丙氨酸酶源菌种选育 [J].
杨敏 ;
杨顺楷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06) :643-650
[4]   L-苯丙氨酸酶法生产新工艺 [J].
杨顺楷 .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1, (02) :18-19+17
[5]   真菌对铁皮石斛原球茎酶活性和胞外pH的影响 [J].
侯丕勇 ;
郭顺星 ;
不详 .
微生物学通报 , 2004, (02) :26-29
[6]   苯丙氨酸解氨酶 [J].
赵健身 ;
杨顺楷 .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1993, (04) :47-56
[7]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electrophilic center of Histidine ammonia lyase. Givot IL,Smith TA,Abeles RH.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 1969
[8]  
Crystal structure of Histidine ammonia-lyaserevealing a novel polypeptide modification as the Catalytic electrophil. Schwede TF,Retey J,Schulz GE. Biochemistry . 1999
[9]   真菌对铁皮石斛原球茎酶活性和胞外pH的影响 [J].
侯丕勇 ;
郭顺星 ;
不详 .
微生物学通报 , 2004, (02) :26-29
[10]   L-苯丙氨酸酶法生产新工艺 [J].
杨顺楷 .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01, (02) :18-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