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硅体研究及其应用的讨论

被引:21
作者
张新荣
胡克
王东坡
介冬梅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吉林长春
[3] 吉林长春
关键词
植硅体; 形态组合; 成因分析; 古生态环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13 [微体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09 ; 070903 ;
摘要
植硅体是填充于高等植物细胞组织中的非晶质含水二氧化硅颗粒,记录了它所起源的植物细胞的特征,可以在土层或沉积物中很好地保存下来。通过植硅体的形态鉴定和确定组合带,可以恢复古植被、讨论植物群落演替,推断第四纪古气候环境及其变迁,指导地层划分对比。结合数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计算出各种古环境气候的参数值,从而用以研究气候波动和发现气候事件,进行全球对比研究。在考古学、土壤学、农学和医学等领域,植硅体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12 / 117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从广富林遗址中的植硅体组合特征看先民农耕发展 [J].
张玉兰 ;
张敏斌 ;
宋建 .
科学通报, 2003, (01) :96-99
[2]   “植硅体”含义和禾本科植硅体的分类 [J].
吕厚远 ;
贾继伟 ;
王伟铭 ;
王永吉 ;
廖淦标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2, (04) :389-396
[3]   东海嵊山岛风尘黄土中的植物硅酸体与环境研究 [J].
郑祥民 ;
赵健 ;
周立旻 ;
王伟铭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2, (01) :25-30
[4]   植硅石研究在考古及古环境解释中的应用 [J].
张玉兰 ;
张敏斌 ;
华棣 .
上海地质, 2002, (01) :15-18
[5]   香港壕涌遗址孢粉、植硅石组合及其环境考古 [J].
黄翡 ;
裴安平 .
微体古生物学报, 2001, (04) :398-405
[7]   中国草鞋山遗址古代稻种类型 [J].
汤陵华 ;
佐藤洋一郎 ;
宇田津彻朗 ;
孙加祥 .
江苏农业学报, 1999, (04) :2-6
[8]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高原南部植被演替的植物硅酸体记录 [J].
吕厚远 ;
刘东生 ;
吴乃琴 ;
韩家 ;
郭正堂 .
第四纪研究, 1999, (04) :336-349
[9]   植物硅酸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J].
王永吉 .
黄渤海海洋, 1998, (03) :34-39
[10]   河南邓州八里岗遗址史前稻作农业的植硅石证据 [J].
姜钦华 ;
张江凯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 (01) :6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