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中G318线天全段崩塌发育规律

被引:4
作者
高延超 [1 ,2 ]
陈宁生 [2 ]
徐如阁 [1 ]
巴仁基 [1 ]
南帅 [3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关键词
崩塌; 芦山地震; G318线; 天全;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3.05.016
中图分类号
P642.21 [崩塌];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G318线天全段处于深切峡谷区,在"4·20"芦山地震中共发生26处崩塌。该段崩塌仅有2处为地震中新增点,其余24处均为原崩塌点在地震中重新崩落。通过对崩塌的空间分布、与地震烈度、发震断裂、岩性及坡度的关系等方面的分析,总结芦山地震公路边坡崩塌的发育规律如下:1.崩塌规模以中小型为主;2.由Ⅶ度带到非地震影响区,随着地震烈度的降低,崩塌的规模减小、密度降低;3.崩塌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上下盘效应",双石-大川断裂上盘的崩塌分布密度约为下盘的2倍;4.崩塌在花岗岩及砂岩中多发;5.地貌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崩塌发育的主控因素,地震是其重要诱发因素。震后崩塌具有隐蔽性及滞后性,在余震及强降雨条件下,区内"震裂岩体"变形加剧,公路沿线崩塌将进入高发期。
引用
收藏
页码:632 / 64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5.12汶川地震崩塌滑坡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评价——以都江堰至汶川公路沿线为例[J]. 庄建琦,崔鹏,葛永刚,朱颖彦,刘应辉,裴来政. 地质科技情报. 2009(02)
[2]   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J].
成良霞 ;
苏生瑞 ;
李松 ;
张宁博 .
工程地质学报, 2012, 20 (02) :249-258
[3]  
Effects of the hangingwall and footwall on ground mo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Northridge earthquake. Abrahamson N A,Somerville P G.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 1996
[4]  
国新办举行四川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灾情及抗震救灾情况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http://www.eqsc.gov.cn/zxxw/201304/t2013042626026.html . 2013
[5]   汶川地震后公路边坡崩塌灾害发育规律 [J].
苏生瑞 ;
李松 ;
程强 .
山地学报, 2012, 30 (03) :321-327
[6]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7.0级地震介绍 [J].
刘杰 ;
易桂喜 ;
张致伟 ;
官致君 ;
阮祥 ;
龙锋 ;
杜方 .
地球物理学报, 2013, 56 (04) :1404-1407
[7]   “4·20”芦山地震与“5·12”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初析 [J].
应丹琳 ;
李忠权 ;
曾庆 ;
李志军 ;
万双双 ;
杭文艳 ;
李洪奎 ;
应文峰 .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03) :250-256
[8]  
Landslides caused by earthquakes. Keefer D. V.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 1984
[9]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19-28
[10]  
Empirical response spectral attenuation relations for shallow crustal earthquakes. Abrahamson NA, Silva WJ. Seismological Research Letters .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