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9
作者
成良霞 [1 ]
苏生瑞 [1 ]
李松 [2 ]
张宁博 [1 ]
机构
[1]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
[2] 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
关键词
震后崩塌; 公路边坡; 演化发展; 形成机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U416.14 []; P694 [灾害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081401 ; 0818 ; 081803 ;
摘要
震后崩塌是强震作用下形成的一类分布广泛、震裂变形严重、潜在威胁大的次生地质灾害。为了较为深入系统地分析其形成机理,本文结合对映秀至卧龙公路沿线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和115条实测剖面的分析,首先把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从孕育形成到失稳破坏的演化发展过程分为4个阶段,即原始结构面的形成阶段、潜在变形体的形成阶段、震裂岩体的形成阶段和失稳破坏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认为震后公路边坡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可归纳为震裂-滑移式、震裂-倾倒式、震裂-溃屈式和震裂-错断式4种模式,研究成果为灾后公路重建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有力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49 / 258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4 条
[1]   地震荷载下岩质边坡动力失稳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J].
张立 ;
刘建华 ;
吕东滨 .
中外公路, 2010, 30 (06) :21-26
[2]   汶川地震引发高速远程滑坡运动机理数值模拟研究——以谢家店子滑坡为例 [J].
苏生瑞 ;
张永双 ;
李松 ;
郝莉莉 ;
王凯 ;
梅海 .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10, 32 (03) :277-287
[3]   斜坡震裂变形力学机制初探 [J].
冯文凯 ;
许强 ;
黄润秋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9, 28(S1) (S1) :3124-3130
[4]   地震导致山体变形破裂机制地质力学模拟试验研究 [J].
许向宁 ;
王兰生 .
地学前缘, 2009, 16 (03) :333-340
[5]   汶川地震极重灾区地质背景及次生斜坡灾害空间发育规律 [J].
祁生文 ;
许强 ;
刘春玲 ;
张兵 ;
梁宁 ;
童立强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39-49
[6]   汶川大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断层效应分析 [J].
黄润秋 ;
李为乐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19-28
[7]   汶川八级地震滑坡特征分析 [J].
殷跃平 .
工程地质学报, 2009, 17 (01) :29-38
[8]   汶川8级地震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实例 [J].
吴珍汉 ;
张作辰 .
地质学报, 2008, 82 (12) :1747-1757
[9]   汶川大地震山地灾害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J].
王运生 ;
罗永红 ;
吉峰 ;
霍俊杰 ;
吴峻峰 ;
徐鸿彪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59-763
[10]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 [J].
黄润秋 ;
裴向军 ;
李天斌 .
工程地质学报, 2008, 16 (06) :730-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