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广西都安澄江小流域为例

被引:7
作者
苏广实 [1 ,2 ]
机构
[1]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贸易经济系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喀斯特; 澄江小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微生物; 酶活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 [土壤生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为了探索喀斯特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以期为喀斯特山区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结构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广西都安澄江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单元,分析流域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种土地利用方式中,细菌数量最多,均占85%以上,放线菌和真菌相对较少。从总量上看,灌草丛地和草地土壤微生物总数量最大,分别为37.88×106cfu/g、26.70×106cfu/g,自然林地、灌丛地和旱地次之,退耕地和人工林地最小,分别为8.78×106cfu/g、7.74×106cfu/g。自然林地和人工林地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461、0.459,灌草丛地、草地、灌丛地和退耕地次之,旱地最低,仅为0.155,与土壤微生物总数的变化趋势不一致。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酶活性亦存在较大的差异,自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分别为0.195mL/(g·min)、1.2mL/(g·min)、0.753mL/(g·min)和1.5mL/(g·min),均高于其他用地类型,退耕地和旱地最低,人工林地、灌丛地、灌草丛地、草地居中。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8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我国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研究 [J].
张新玉 ;
杨元辉 .
中国水利, 2011, (12) :58-61
[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开垦时间对岩溶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J].
周传艳 ;
陈训 ;
周国逸 ;
闫俊华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11, 17 (01) :63-68
[3]   中亚热带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J].
杨智杰 ;
崔纪超 ;
谢锦升 ;
陈光水 ;
杨玉盛 .
地理科学, 2010, 30 (03) :475-480
[4]   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对比研究 [J].
戴小国 ;
庞奖励 ;
郭美娟 ;
邱海燕 .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9, 25 (02) :223-227+232
[5]   土地利用方式对喀斯特峰林谷地土壤养分的影响——以广西环江县大才村为例 [J].
郑华 ;
苏以荣 ;
何寻阳 ;
黄道友 ;
吴金水 .
中国岩溶, 2008, (02) :177-181
[6]   喀斯特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差异性研究 [J].
傅伟 ;
陈洪松 ;
王克林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 (05) :59-62
[7]   华南丘陵区村级景观下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J].
焦加国 ;
武俊喜 ;
李辉信 ;
杨林章 ;
肖红生 ;
Erle C Ellis .
土壤学报, 2007, (02) :204-211
[8]   贵州中部岩溶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J].
龙健 ;
李娟 ;
汪境仁 .
土壤通报, 2006, (02) :2249-2252
[9]   贵州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恢复能力的影响 [J].
龙健 ;
邓启琼 ;
江新荣 ;
李阳兵 ;
姚斌 .
生态学报, 2005, (12) :3188-3195
[10]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岩溶山区旱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分异的影响 [J].
刘海隆 ;
蒋太明 ;
刘洪斌 ;
肖厚军 ;
夏锦慧 .
土壤学报, 2005, (03) :42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