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海气界面潜热通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对西南季风爆发影响的初步分析

被引:12
作者
王丽娟 [1 ]
王辉 [1 ]
闫俊岳 [2 ]
张增海 [3 ]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 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
[3]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
关键词
南海; 海气界面潜热通量; 西南季风;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732.6 [海洋与大气的相互关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82年1月至2001年12月逐日的ReNCEP南海海表面潜热通量资料,分析了南海夏季西南季风爆发早年和晚年潜热通量在南海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对比诊断分析了潜热通量对西南季风爆发及强度的影响,初步给出了其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季风爆发早、晚年的前一年冬季至初春(12~3月),南海南部(5°13°N,100°120°E)和北部(13°22°N,105°120°E)的潜热通量距平符号相反,呈现反位相,季风爆发早(晚)年,前一年冬季至次年初春,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南海南部则为负(正)距平;在季风爆发的早年和晚年,南海潜热通量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春、夏、秋季南海潜热通量正距平持续时间短(长),季风强度偏弱(强)。南海北部的潜热通量和南海北部季风强度隔季正相关。当潜热通量为正(负)距平时,同期和滞后1~3个月的海温均为负(正)异常,加大(减小)了春季南海和周围陆地陆暖海冷的海陆温差,有利于西南季风在南海北部的早(晚)爆发,西南风异常偏强(弱)。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南海海—气通量交换研究进展 [J].
闫俊岳 ;
刘久萌 ;
蒋国荣 ;
王辉 ;
柳艳菊 ;
姚华栋 .
地球科学进展, 2007, (07) :685-697
[2]   基于卫星高度计资料分析南海热含量的年际变化特征 [J].
佟景全 ;
王静 ;
齐义泉 .
地球物理学报, 2006, (06) :1651-1656
[3]   海-气界面热通量算法的研究及在中国近海的应用附视频 [J].
褚健婷 ;
陈锦年 ;
许兰英 .
海洋与湖沼, 2006, (06) :481-487
[4]   利用HOAPS资料研究南海海气界面热通量时空分布 [J].
王桂华 ;
黄韦艮 ;
王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4) :1-8
[5]   南海西南季风期NCEP2湍流热通量的质量分析 [J].
张增海 ;
姜华 ;
王辉 ;
左军成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6, (02) :29-38
[6]   2002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区海-气通量交换及其变化 [J].
闫俊岳 ;
唐志毅 ;
姚华栋 ;
李江龙 ;
肖义国 ;
陈弈德 .
地球物理学报, 2005, (05) :1000-1010
[7]   200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南海北部海气通量分析与比较 [J].
陈奕德 ;
蒋国荣 ;
张韧 ;
闫俊岳 ;
姚华栋 ;
唐志毅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5) :761-770
[8]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海-气界面热交换特征 [J].
蒋国荣 ;
何金海 ;
王东晓 ;
张韧 ;
阎俊岳 ;
姚华栋 .
气象学报, 2004, (02) :189-199
[9]   2000年南海季风爆发前后西沙海域海-气热量交换特征 [J].
闫俊岳 ;
姚华栋 ;
李江龙 ;
唐志毅 ;
沙文钰 ;
蒋国荣 ;
李训强 ;
肖义国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4) :18-28
[10]   影响南海夏季风爆发因子的诊断研究 [J].
陈隽 ;
金祖辉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1, (01)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