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与发展策略

被引:83
作者
张海生 [1 ,2 ]
张瑜 [3 ]
机构
[1] 重庆文理学院期刊社
[2]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
[3]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全科医学科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融合; 新工科; 人才培养; 跨学科教育;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D O I
10.15998/j.cnki.issn1673-8012.2019.06.008
中图分类号
G642 [教学理论、教学法];
学科分类号
040102 ;
摘要
跨学科性和跨专业性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典型领域之一,其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建设理念不谋而合。结合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综合运用文本分析法和个案分析法,对12所案例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文本进行深度分析。研究显示,案例高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可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管理型、引领型、卓越型和研究型6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学制以4年为主且均授予工学学位,大都实施学科大类招生和中期分流制度,基本建立了各富特色和各有侧重的课程体系,但也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同质化、学科专业培养特色凝练不足、学制与学位类型单一、中期分流机制不完善、课程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基于此,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优化,需要明确人才培养方案的阶段内容和目标,坚持前期实施大类招生与通识教育培养,中期进行专业分流与专业教育培养,后期贯通培养体系,实现多元化发展;加强跨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校级层面要对课程结构进行重组与优化,院系层面要注重专业课程的模块化设计,研究方向层面要努力打造专业特色课程(群);注重学生的国际化和精细化培养,实现课程的国际化,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选择机会和贯通途径。
引用
收藏
页码:81 / 9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新工科建设的基本策略 [J].
张海生 .
中国高校科技, 2018, (09) :47-51
[2]   文化·融合·多元:新工科建设的三重向度 [J].
张勇 .
重庆高教研究, 2018, 6 (04) :90-99
[3]   “新工科”的内涵、主要特征与发展思路 [J].
张海生 .
山东高等教育, 2018, 6 (01) :36-42
[4]   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生工科专业建设 [J].
林健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 (01) :32-45
[5]   我国高校“新工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分类发展 [J].
张海生 .
重庆高教研究, 2018, 6 (01) :41-55
[6]   跨界融合:“互联网+”背景下“新工科”的发展逻辑与建设目标 [J].
张海生 .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7, 2 (03) :13-18
[7]   “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价值向度与预期效果 [J].
张海生 .
湖北社会科学, 2017, (09) :167-173
[8]   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 [J].
施晓秋 ;
赵燕 ;
李校堃 .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 (04) :10-15
[9]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西方名校的经验与启示 [J].
王玉峰 ;
樊蓉 .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44 (04) :22-30
[10]   中美高等理科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以北京大学、哈佛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为例 [J].
康静 ;
蒋家琼 .
高等理科教育, 2016, (03) :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