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基底主要构造单元变质作用演化及其若干问题讨论

被引:266
作者
赵国春
机构
[1] 香港大学地球科学系
关键词
太古宙; 早元古宙; 华北克拉通; 变质作用; P-T轨迹; 地幔柱; 陆-陆碰撞;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4 [区域变质作用及岩石];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华北克拉通基底可分为三个太古宙微陆块(东部陆块、阴山陆块和鄂尔多斯陆块)和三个早元古宙活动带(孔兹岩带、华北中部带和胶-辽-吉带)。这些构造单元具有不同的变质作用时间和P-T演化特征。东部陆块和阴山陆块晚太古宙基底岩系的变质作用发生在~2.5Ga,变质演化以等压冷却(IBC)逆时针P-T轨迹为特征,反映变质作用的成因与大规模地幔岩浆底侵有关。孔兹岩带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1.95Ga,变质演化以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反映阴山陆块与鄂尔多斯陆块碰撞形成西部陆块的热构造过程。华北中部带变质作用发生在~1.85Ga,变质演化同样以近等温减压(ITD)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反映了西部陆块和东部陆块最终碰撞形成统一的华北克拉通基底的构造过程。早元古宙胶-辽-吉带变质作用表现‘双变质带’特征:西北带的北辽河群、老岭群和粉子山群的变质作用以中压顺时针P-T轨迹为特征,而东南带的南辽河群、吉安群和荆山群的变质作用以低压逆时针P-T演化为特征。华北克拉通基底变质作用演化地质图能更好地反映上述不同构造单元的变质作用演化特征。尽管岩浆弧、大陆裂谷和地幔柱模式都能解释东部陆块晚太古宙基底变质作用所具有的近等压冷却(IBC)逆时针P-T演化特征,地幔柱模式能够更合理解释东部陆块所存在的宽达800千米而时代近于相同的晚太古代火成岩带、大量科马提质超镁铁质岩石和双峰式火山岩、广泛发育的穹窿构造等。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中具有石榴石-单斜辉石-斜长石-石英组合的高压基性麻粒岩和具有蓝晶石-钾长石组合的高压泥质麻粒岩的出露只局限在早元古宙华北中部带的北段和胶-辽-吉带的南端;这些高压麻粒岩形成在俯冲和陆-陆碰撞的构造环境中。西部陆块孔兹岩带含假蓝宝石麻粒岩是碰撞后(~1.92Ga)拉伸引发地幔岩浆底侵导致局部地带发生超高温(UHT)变质作用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772 / 1792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86 条
[1]   华北陆块北缘崇礼-赤城地区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的锆石年龄和Sr-Nd-Hf同位素组成 [J].
王芳 ;
陈福坤 ;
侯振辉 ;
彭澎 ;
翟明国 .
岩石学报, 2009, 25 (11) :3057-3074
[2]   华北克拉通两类早前寒武纪麻粒岩(HT-HP和HT-UHT)及其相关问题 [J].
翟明国 .
岩石学报, 2009, 25 (08) :1753-1771
[3]   华北克拉通东南缘古元古代变质和岩浆事件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 [J].
郭素淑 ;
李曙光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9, 39 (06) :694-699
[4]   内蒙古中南部古元古代高温型双变质带及其构造意义 [J].
刘守偈 ;
李江海 .
高校地质学报, 2009, 15 (01) :48-56
[5]  
Palaeoproterozoic Khondalite Belt in the we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New evidence from SHRIMP dating and Hf isotope composition of zircons from metamorphic rocks in the Bayan Ul-Helan Mountains area[J]. DONG ChunYan1,2, LIU DunYi1,2, LI JunJian3, WAN YuSheng1,2, ZHOU HongYing2,3, LI ChengDong3, YANG YueHeng4 & XIE LieWen4 1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2 Beijing SHRIMP Center, Beijing 100037, China;3 Tianjin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Mineral
[6]   华北克拉通的变质沉积岩及其克拉通的构造划分 [J].
吴昌华 .
高校地质学报, 2007, (03) :442-457
[7]   华北克拉通西部孔兹岩带形成时代新证据:巴彦乌拉-贺兰山地区锆石SHRIMP定年和Hf同位素组成 [J].
董春艳 ;
刘敦一 ;
李俊建 ;
万渝生 ;
周红英 ;
李承东 ;
杨岳衡 ;
谢烈文 .
科学通报, 2007, (16) :1913-1922
[8]  
Magmatic Event at the End of the Archean in Eastern Hebei Province and Its Geological Implication[J]. GENG Yuansheng, LIU Fulai and YANG Chonghui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2006(06)
[9]   丹东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J].
李三忠 ;
郝德峰 ;
赵国春 ;
孙敏 ;
韩宗珠 ;
郭晓玉 .
岩石学报, 2004, (06) :116-122
[10]   胶北栖霞地区泥质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周喜文 ;
魏春景 ;
耿元生 ;
张立飞 .
科学通报, 2004, (14) :1424-1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