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绿江口湿地鸻鹬类停歇地的生物生态研究

被引:18
作者
宋伦 [1 ]
杨国军 [2 ]
李爱 [1 ]
王年斌 [1 ]
机构
[1] 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辽宁省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2] 大连海洋大学
关键词
鸻鹬类; 生物生态; 摄食压力; 鸭绿江口; 潮间带; 迁徙停歇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58 [动物生态学和动物地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鸭绿江口湿地是鸻鹬类在东亚—澳大利亚北迁路线上的最重要停歇地,潮间带上的双壳类、腹足类、多毛类等底栖动物为鸻鹬类提供了能量保障。2010年3月—2011年6月对鸭绿江口潮间带的生物生态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简单,主要以双壳类、腹足类和多毛类为主,优势种演替明显,系统具有低多样性低密度的特点。鸻鹬类能量补充来源相对匮乏,饵料生物量的更新速度较慢,所提供的能值也相对较低,江户明樱蛤、青蛤(幼体)和长吻沙蚕是鸻鹬类的主要食物来源。鸻鹬类主要集中在低潮带下区觅食,在北迁高峰期对低潮带下区饵料生物影响较显著,尤其对江户明樱蛤丰度影响最明显。泥螺作为优势种,生态位最宽,分布于整个调查断面和潮带,但因体表分泌一种毒性粘液而不被鸻鹬类取食。饵料生物的种群补充能力较强,在鸻鹬类迁徙高峰期之后,饵料丰度和生物量又会恢复到正常水平。虽然目前人类对鸻鹬类的威胁显现较小,但使人类—生态系统—滨鸟之间持续和谐统一,必须综合考量鸭绿江口湿地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各关键组分之间的生态关联,兼顾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引用
收藏
页码:7500 / 7510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鸻鹬类研究进展 [J].
侯森林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32) :15873-15874+15881
[2]   鸭绿江口湿地涉禽资源现状及保护措施 [J].
赵虹 ;
李大成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07, (06) :31-33
[3]   迁徙停歇期鸻鹬类在崇明东滩潮间带的食物分布 [J].
朱晶 ;
敬凯 ;
干晓静 ;
马志军 .
生态学报, 2007, (06) :2149-2159
[4]   温州湾天河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布与季节变化 [J].
鲍毅新 ;
葛宝明 ;
郑祥 ;
程宏毅 .
动物学报, 2006, (01) :45-52
[5]   迁徙鸟类中途停歇期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J].
马志军 ;
王勇 ;
陈家宽 .
生态学报, 2005, (11) :275-283
[6]   玉环坎门排污口邻近岩相潮间带生物分布特征 [J].
高爱根 ;
杨俊毅 ;
曾江宁 ;
王春生 ;
胡锡钢 ;
陈全震 ;
朱根海 .
东海海洋, 2004, (04) :24-30
[7]   长江口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特征 [J].
袁兴中 ;
陆健健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2, (05) :414-420
[8]   河口盐沼植物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J].
袁兴中 ;
陆健健 ;
刘红 .
生态学报, 2002, (03) :326-333
[9]   长江口潮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初步研究 [J].
袁兴中 ;
陆健健 .
动物学研究, 2001, (03) :211-215
[10]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浮游动物的生态研究 [J].
徐兆礼,王云龙,陈亚瞿,沈焕庭 .
中国水产科学, 1995, (01) :3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