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模式对农田土壤碳库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27
作者
王海候 [1 ,2 ]
金梅娟 [1 ,2 ]
陆长婴 [1 ,2 ]
施林林 [1 ,2 ]
周新伟 [1 ,2 ]
沈明星 [1 ,2 ]
季国军 [3 ]
张永春 [3 ,2 ]
机构
[1] 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2] 农业部苏州水稻土生态环境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
[3]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
关键词
土壤; 秸秆还田模式; 活性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产量; 稻麦两熟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探明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稻麦产量的影响,论文通过8 a的水稻-小麦轮作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秸秆还田模式处理:秸秆不还田(CK)、秸秆稻麦季均还田(RW)、仅麦秸稻季还田(W)、仅稻秸麦季还田(R)。结果表明,与CK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P<0.05);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处理之间的土壤总有机碳、稳定态有机碳差异均不显著(P>0.05),RW处理的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指数、碳库管理指数与R处理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P<0.05);RW与R处理的水稻产量均值无显著差异性(P>0.05),显著大于W处理;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与水稻产量均值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小麦产量均值关系不密切(P>0.05);上述结果表明,与稻麦两季还田模式相比,南方稻麦两熟制农田实施仅稻秆麦季还田模式,并不影响作物稳产性与土壤地力的提升。
引用
收藏
页码:755 / 76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品质及环境效应的影响.[D].许仁良.扬州大学.2010, 11
[2]  
Effects of rice straw returning methods on N<Subscript>2</Subscript>O emission during wheat-growing season.[J].Erdeng Ma;Guangbin Zhang;Jing Ma;Hua Xu;Zucong Cai;Kazuyuki Yagi.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2010, 3
[3]   Methane emission from paddy soils as affected by wheat straw returning mode [J].
Jing Ma ;
Hua Xu ;
Kazuyuki Yagi ;
Zucong Cai .
Plant and Soil, 2008, 313 :167-174
[4]  
中国土壤肥力演变.[M].徐明岗; 编著.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   “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终端扶持”是破解秸秆禁烧与全量利用的根本出路 [J].
常志州 ;
石祖梁 ;
张斯梅 ;
杨四军 .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5, 32 (04) :321-326
[6]   对稻麦秸秆还田问题的思考 [J].
常志州 ;
王德建 ;
杨四军 ;
王灿 ;
张斯梅 .
江苏农业学报, 2014, 30 (02) :304-309
[7]   秸秆还田条件下农田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J].
朱鸿杰 ;
闫晓明 ;
何成芳 ;
洪玲 ;
谭外球 .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 (02) :344-351
[8]   秸秆促腐还田对土壤养分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J].
马超 ;
周静 ;
刘满强 ;
郑学博 ;
崔键 ;
李辉信 ;
康炳龙 .
土壤学报, 2013, 50 (05) :915-921
[9]   秸秆还田对稻麦两熟高产农田净增温潜势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张岳芳 ;
陈留根 ;
朱普平 ;
张传胜 ;
盛婧 ;
王子臣 ;
郑建初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2, 31 (08) :1647-1653
[10]   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蔡太义 ;
黄会娟 ;
黄耀威 ;
路文涛 ;
贾志宽 ;
杨宝平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6) :964-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