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犯罪处罚原理新论——以主观推定与客观归责之关联性构建为中心

被引:20
作者
李冠煜
机构
[1] 华中师范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单位犯罪; 复合模式论; 主观推定; 客观归责; 关联性;
D O I
10.15984/j.cnki.1005-9512.2015.05.004
中图分类号
D914 [刑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030609 ;
摘要
传统法人犯罪理论已经无力应对日益复杂的公害犯罪,我国需要构建新的单位犯罪处罚原理。复合模式论中的"统合说"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模式论和组织模式论的优势,值得借鉴。然而,为了更好地解决单位间接故意犯罪和单位过失犯罪案件,在活用主观推定的同时,还要通过客观归责限制处罚范围。强调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构建,不仅可以统一复合模式论中单位刑事责任的性质和特点,而且可以明确个人模式论和组织模式论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要件。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46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在秩序与自由之间:刑法父爱主义之提倡 [J].
姜涛 .
江淮论坛, 2015, (01) :120-128
[2]   企业家及其企业的刑事风险与防控 [J].
卢乐云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19 (06) :91-96
[3]   风险升高与风险降低 [J].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 ;
陈璇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3, 31 (04) :193-201
[4]   日本结果加重犯之因果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新动向 [J].
李冠煜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2, (12) :115-122
[5]  
犯罪构造中的主观构成要件——及对客观归属学说的批判[J]. 乌尔斯·金德霍伊泽尔,蔡桂生.刑事法评论. 2012(01)
[6]   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证明责任 [J].
李冠煜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7 (04) :84-87
[7]  
故意犯的客观和主观归责[J]. 沃斯·金德霍伊泽尔,樊文.刑事法评论. 2008(02)
[8]   试论我国刑法改革的几个问题 [J].
高铭暄 .
中国法学, 1996, (05) :12-18
[9]   人格化社会系统责任论——论法人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 [J].
何秉松 .
中国法学, 1992, (06) :70-72
[10]  
客观归责下的监督、管理过失[M]. 法律出版社 , 吕英杰,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