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时代智能技术的可为与能为——基于“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

被引:61
作者
陈晓慧
机构
[1]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2] 吉林省网络与智能教育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双减”; 智能技术; 家—校—社; 协同育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G434 [计算机化教学];
学科分类号
040110 ;
摘要
“双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内在要求,其实践过程中关乎“家—校—社”多个责任主体。智能技术赋能多方主体协同落实“双减”政策实施,是全面提升育人成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方向。该文在分析“双减”本质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现状基础上,从智能技术支持构建协同育人环境,赋能多主体协同参与时空以及智能技术优化公共教育资源供给结构,畅通协同育人渠道两个维度阐释智能技术支撑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探析智能技术支持“家—校—社”育人共同体建设应然与实然状态及存在的问题,揭示其原因并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智能技术有效赋能“双减”提供参照与启示。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7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英国中小学教师减负:历程、举措、成效及启示 [J].
李新翠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1, 23 (06) :112-120
[2]   “双减”引发的对基础教育的几点思考 [J].
杨兆山 ;
陈煌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48 (06) :35-41
[4]   圈层式协同育人:研究生课程思政新模式 [J].
邢文利 ;
裴丽梅 .
教育科学, 2021, 37 (05) :29-35
[5]   “互联网+”时代基于生态观的终身学习体系变革 [J].
沈欣忆 ;
史枫 ;
关成华 .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07) :30-35
[6]   “三个课堂”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演进历史、战略价值、关系解析与概念框架 [J].
郑旭东 ;
饶景阳 ;
贾洋洋 .
现代教育技术, 2021, 31 (06) :14-22
[7]   让家校社协同回归“育人”初心 [J].
施久铭 ;
董筱婷 ;
魏倩 ;
谭希 .
人民教育, 2021, (06) :36-39
[8]   后疫情时代家校协同的变革路径探析——基于“停课不停学”期间1440个家庭的问卷调查 [J].
白然 ;
张伟远 ;
管艳 ;
谢青松 .
中国电化教育, 2021, (03) :30-37
[9]   我国中小学生校外教育需求的家长因素分析 [J].
刘钧燕 .
全球教育展望, 2020, 49 (02) :83-95
[10]   靠不住的诺言:技术之于学习的神话 [J].
李芒 ;
石君齐 .
开放教育研究, 2020, 26 (01) :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