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林区不同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地被物及土壤持水特征

被引:38
作者
张远东 [1 ]
刘世荣 [1 ]
罗传文 [2 ]
张国斌 [1 ]
马姜明 [1 ,3 ]
机构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2]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
[3] 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最大持水量; 苔藓; 枯落物; 土壤; 亚高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4 [森林土壤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川西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亚高山水源涵养林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20世纪中叶以来农业人口的增加和森林的开发利用,受干扰强度、频度和干扰时间的影响,原始暗针叶林退化为耕地、草地、灌丛、次生阔叶林或人工林。1998年后,该区相继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为评价工程效益,确定长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恢复与重建模式,需要进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水文效应的对比分析。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对比分析了川西亚高山林区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灌丛、次生桦木林、人工云杉林和老龄针叶林的地被物(苔藓与枯落物)和土壤持水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与覆盖类型间地被物和土壤持水性能差异显著。随着干扰程度的增加,苔藓、枯落物蓄积量及最大持水量下降,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持水性能下降。苔藓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天然次生林>灌丛。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排序是老龄针叶林>天然次生林>人工云杉林>灌丛>草地>退耕还林地。人工云杉林与天然次生林之间、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苔藓和枯落物最大持水量没有显著差异。土壤0~40cm最大持水量排序是天然次生林>老龄针叶林>人工云杉林>灌丛>农田>草地>退耕还林地,其中天然次生林显著高于人工云杉林,草地与退耕还林地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对于森林恢复途径和树种的选择,需要考虑未来林分的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引用
收藏
页码:627 / 63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川西亚高山暗针叶林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变化 [J].
马姜明 ;
刘世荣 ;
史作民 ;
张远东 ;
康冰 ;
陈宝玉 .
林业科学, 2007, (05) :17-23
[2]   宁夏六盘山南侧森林枯落物及土壤的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J].
张雷燕 ;
刘常富 ;
王彦辉 ;
时忠杰 ;
何常清 ;
熊伟 ;
于澎涛 .
林业科学研究, 2007, (01) :15-20
[3]   人为干扰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油松人工林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张希彪 ;
上官周平 .
生态学报, 2006, (11) :3685-3695
[4]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土壤水分有效性及蓄水性能——以陕西省吴旗县柴沟流域为例 [J].
梁伟 ;
白翠霞 ;
孙保平 ;
齐举一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4) :38-40
[5]   黄土高原不同退耕还林地森林植被改良土壤特性研究 [J].
杨光 ;
丁国栋 ;
常国梁 ;
杨莉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6, (03) :204-207+210
[6]   红壤丘陵不同人工林型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郑诗樟 ;
肖青亮 ;
吴蔚东 ;
何圆球 .
安徽农业科学, 2006, (11) :2455-2457
[7]   川西亚高山森林恢复的空间格局分析 [J].
张远东 ;
刘世荣 ;
赵常明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9) :1706-1710
[8]   川西米亚罗林区森林恢复的影响因子分析 [J].
张远东 ;
赵常明 ;
刘世荣 .
林业科学, 2005, (04) :189-193
[9]   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对南方红壤侵蚀区土壤质量的影响 [J].
郑华 ;
欧阳志云 ;
王效科 ;
苗鸿 ;
赵同谦 ;
彭廷柏 .
生态学报, 2004, (09) :1994-2002
[10]   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保水防蚀能力研究 [J].
许中旗 ;
李文华 ;
郑均宝 ;
刘文忠 .
水土保持学报, 2004, (04) :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