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新稻作技术 维护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

被引:9
作者
王熹
陶龙兴
谈惠娟
程式华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水稻; 技术革新; “麦作式”水稻湿种; 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 专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11 [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分析了中国水情脆弱与水稻生产过程对周边水域与环境的面源污染,认为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推广矮秆品种为中心的绿色革命负面影响—水稻生产对环境资源的渐进破坏日显严重,无节制用水、不规范用化肥、无序施用农药已成当今稻作的三个技术陋习。为实现在有限水土资源条件下的中国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作者在近十年田间试验与定点示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灌溉稻“麦作式”高产湿种技术,其主要技术要点是:前茬种豆科绿肥、直播超级杂交稻、实行旱作节水措施“湿土播种,浅水护苗,旱管培根,沟水育穗,干湿防衰”。在江浙两省多点示范推广结果表明,这一以节制用水为中心内容的集成技术,不仅可以达到与水层灌溉稻作相近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收到节水、节电、省工等多项社会经济效益。作者指出了研究灌溉稻湿种技术的必要性:灌溉稻集中分布在中国南方丰水地区,占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85%,用水量大,节省灌溉用水对优化中国水资源分配,服务“南水北调”意义重大;该稻区域具备稳定的灌溉水源,土壤熟化,物候资源丰富,人文与科技发达,稻作稳产高产,对提高中国粮食自给力举足轻重。建国50年来,中国稻作面积比建国初期增加了1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226%,总产量增加了265%,稻作科技进步的生产力效应主要表现在不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面对人多、地少、水少的基本国情,稻作革新的方向,仍以提高单位水稻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须配备具有资源低耗与环境友好特点的集成技术。
引用
收藏
页码:1984 / 199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 [1] 灌水方式对水稻灌浆期光合物质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陈海生
    陶龙兴
    王熹
    黄效林
    谈惠娟
    程式华
    闵绍楷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04) : 678 - 683
  • [2] 水稻灌浆期间土壤含水量对根系生理活性的影响
    陶龙兴
    王熹
    黄效林
    闵绍楷
    程式华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11) : 1616 - 1620
  • [3] 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法研究——水稻的生育与生理特性
    王熹
    陶龙兴
    黄效林
    闵绍楷
    程式华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9) : 1274 - 1281
  • [4] 中国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估计及控制对策 I.21世纪初期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的形势估计[J]. 张维理,武淑霞,冀宏杰,Kolbe H..中国农业科学. 2004(07)
  • [5] 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技术要素及产量形成
    王熹
    陶龙兴
    黄效林
    闵绍楷
    程式华
    不详
    [J]. 中国农业科学 , 2004, (04) : 502 - 509
  • [6] 论水稻生产在我国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凌启鸿
    [J]. 科技导报, 2004, (03) : 42 - 45
  • [7] 旱作及水作条件下稻田CH4和N2O排放的观察研究
    李曼莉
    徐阳春
    沈其荣
    周春霖
    黄新宇
    殷晓燕
    尹金来
    Dittert K
    [J]. 土壤学报, 2003, (06) : 864 - 869
  • [8] 水稻覆膜旱作抑制稻田甲烷排放效应的研究
    张竹青
    李义纯
    [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3, (05) : 321 - 323
  • [9] 亚种间杂交稻协优9308的结实特性与生理基础
    王熹
    陶龙兴
    黄效林
    俞美玉
    [J]. 作物学报, 2003, (04) : 530 - 533
  • [10] 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研究进展
    李晶
    王明星
    王跃思
    黄耀
    郑循华
    徐新
    [J]. 大气科学, 2003, (04) : 740 - 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