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地震重灾区地形因子分析

被引:4
作者
张子瑜 [1 ,2 ]
范建容 [2 ]
张建强 [2 ]
苏凤环 [2 ]
机构
[1]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芦山地震; 地形因子; 坡度; 地形位指数; 地形起伏度; 纵比降;
D O I
10.16089/j.cnki.1008-2786.2013.05.018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地形条件与山地灾害的发育密切相关,是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重要因子。以四川省芦山县"4·20"7.0级强烈地震灾区的芦山、宝兴、天全3县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计算研究区坡度、地形位指数与地形起伏度,通过流域水文分析方法实现宝兴县子流域划分并提取沟床纵比降,分析灾区地形因子特征,结合灾后崩塌滑坡遥感解译结果,探讨次生山地灾害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坡度大于25°的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73.89%,地形位指数大于0.4的区域面积占总面积的85.92%,起伏度大于500 m的占87.41%,各地形因子面积比率最大的区段分别为坡度35°~40°、地形位指数0.648~0.666、起伏度500~1 000 m;宝兴县子流域沟床纵比降数值集中于100‰~300‰范围内。坡度30°~50°的区域为崩塌滑坡的高发地段;崩塌滑坡的优势地形位处于地形位指数0.228~0.246和0.34~0.61之间的区域;起伏度在500~1 000 m的区域为崩塌滑坡的集中分布区。研究结果可为灾害评估及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624 / 63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4·20”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活动特征与趋势 [J].
崔鹏 ;
陈晓清 ;
张建强 ;
杨宗佶 ;
游勇 ;
范建容 ;
苏凤环 ;
孔应德 ;
朱兴华 .
山地学报, 2013, (03) :257-265
[2]   基于DEM的中国地形起伏度适宜计算尺度研究 [J].
张伟 ;
李爱农 .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2, (04) :8-12
[3]   地形起伏度提取及其在区域滑坡灾害评价中的应用——以四川省为例 [J].
毕晓玲 ;
李小娟 ;
胡卓玮 ;
王志恒 ;
赖晗 .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 (04) :2413-2416+2441
[4]   基于RS和GIS的彭州市震毁土地信息提取及分析 [J].
蔡柯柯 ;
何政伟 ;
倪忠云 ;
高慧 ;
王乐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04) :43-45+51
[5]   伏牛山北坡森林景观变化的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J].
梁国付 ;
韩艳 ;
丁圣彦 .
地理科学, 2010, 30 (02) :242-247
[6]   泾河上游固原县景观变化地形梯度特征分析 [J].
董有福 ;
汤国安 ;
赵永华 .
水土保持通报, 2010, 30 (01) :222-226
[7]   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分类体系研究 [J].
周成虎 ;
程维明 ;
钱金凯 ;
李炳元 ;
张百平 .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09, 11 (06) :707-724
[8]   四川汶川Ms8级地震引发的滑坡与地层岩性、坡度的相关性 [J].
姚鑫 ;
许冲 ;
戴福初 ;
张永双 .
地质通报, 2009, 28 (08) :1156-1162
[9]  
胶东山区县域土地利用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特征[J]. 斯钧浪,齐伟,曲衍波,李乐.应用生态学报. 2009(03)
[10]   不同地貌类型坡度提取算法的比较 [J].
何振芳 ;
赵牡丹 ;
韩羽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28 (06) :126-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