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北地区地震空间分布与主要断裂带、深部构造及应力场关系

被引:23
作者
王兆国
刘财
冯晅
秦树洪
机构
[1]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中国东北地区; 地震分布; 断裂系统; 构造应力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2 [地震与地球构造];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中国东北地区在北东东向应力场控制下,地震有其特殊性。地震空间分布和深度统计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地震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开原—赤峰断裂带)控制,以44°N为界,南北具有明显差异。北部地震发生的数量少于南部,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4~6km和8~12km两个深度范围内;而南部主要集中在8~12km和28~30km两个深度范围内。发震深度分析显示,开原—赤峰、郯庐断裂带、大兴安岭断裂带下可能存在地温较低的区域,使地震可以在深部孕育。地震分布的Vp和Vs剖面资料的研究暗示,断裂与速度变化带、断裂与断裂的相交区域是地震易发生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13 / 51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2003年8月16日赤峰地震:一个可能发生在下地壳的地震? [J].
韦生吉 ;
倪四道 ;
崇加军 ;
郑勇 ;
陈颙 .
地球物理学报, 2009, 52 (01) :111-119
[2]   松辽盆地北部纵波速度区域特征分析及深层油气问题 [J].
刘洋 ;
刘财 ;
杨宝俊 ;
王典 ;
王建民 ;
王兆湖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8, (03) :785-792
[3]   日本海西部-中国东北深震区俯冲运动对东北地区浅源地震的动力作用 [J].
张凤鸣 ;
张亚江 ;
许晓艳 ;
张天雷 ;
张震 .
东北地震研究, 2007, (01) :33-39
[4]   中国东北地区岩石圈结构的地震学特征与对矿产资源的动力控制作用 [J].
杨宝俊 ;
刘财 ;
刘万崧 ;
王喜臣 ;
刘国兴 ;
刘洋 ;
胡艳飞 .
中国地质, 2006, (04) :866-873
[5]   中国东北地区剩余重磁异常特征与地质构造及成矿带的关系 [J].
涂广红 ;
江为为 ;
朱东英 ;
周立宏 ;
肖敦清 ;
高嘉瑞 ;
袁淑琴 .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6, (03) :746-755
[6]   我国东北地区地震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动力学研究 [J].
孙文斌 ;
王晓峰 ;
常征 ;
陈洪洲 ;
和跃时 .
东北地震研究, 2005, (02) :1-8
[7]   东北地区地震活动规律及发展趋势研究 [J].
孙文福 ;
关英梅 ;
李芳 ;
王连权 ;
曹凤娟 ;
焦明若 .
东北地震研究, 2004, (01) :9-18
[8]   东北北部地区地震活动与震后早期趋势判断 [J].
孟宪森 ;
关玉辉 ;
朱福祥 ;
王杰 .
自然灾害学报, 2002, (03) :27-32
[9]   松辽盆地及周边地带地震构造特征 [J].
傅维洲 ;
贺日政 .
世界地质, 1999, (02) :98-103
[10]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地震学研究 [J].
傅维洲 ;
杨宝俊 ;
刘财 ;
С.В.КГЫЛОВ .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1998, (02)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