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构造格局和幕式演化过程

被引:94
作者
雷超 [1 ,2 ]
任建业 [1 ,2 ]
裴健翔 [3 ]
林海涛 [1 ]
尹新义 [1 ]
佟殿君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海石油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
关键词
南海; 琼东南盆地; 构造格局; 幕式演化; 动力学机制; 沉积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基于大量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高精度的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解释,确立了该盆地"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基本构造格局;通过构造-地层、沉降史和沉降中心厘定等方面的综合研究,在琼东南深水盆地中深入描述和分析了T70重要的构造变革界面特征,该界面之下发育了一系列分散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该界面之上一直到T60界面发育时期,盆地的沉降中心逐渐迁移到位于琼东南盆地中央坳陷区的、呈NE-WE-NWW弧形展布的大型断坳式盆地内,该断坳盆地与下伏小型断陷盆地群构成显著的叠加关系;以控盆边界断层的性质和几何学分布,确定下伏的NE向展布的小型断陷盆地群受控于NW-SE向拉伸应力场,而上覆的断坳盆地由近SN向拉伸应力作用所形成;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广泛分布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盆地中,具有区域性分布的特征;生物地层和区域对比表明该界面年龄为32Ma,与南海初始扩张的年龄一致.因此,该界面是一个发育于南海北部的、代表了南海扩张开始的一个区域性构造变革界面.该界面的发育导致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盆地结构和构造演化的复杂性,以该界面为基础,结合盆地充填序列中的其他重要界面和盆地的沉降史分析,将盆地的构造演化划分为断陷、断坳、裂后热沉降和加速沉降4个构造演化幕,从而确定了该盆地具有典型的幕式演化特征;详细讨论了盆地周缘板块运动学重组事件和岩石圈深部活动对琼东南盆地幕式发育过程的控制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62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8 条
[1]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岩石圈伸展模式及其对裂后期沉降的控制 [J].
佟殿君 ;
任建业 ;
雷超 ;
阳怀忠 ;
尹新义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6) :963-974
[2]   南海北部渐新世末的构造事件 [J].
邵磊 ;
庞雄 ;
张功成 ;
乔培军 ;
李前裕 ;
韦刚健 ;
吴梦霜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5) :717-724
[3]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关键地质问题 [J].
朱伟林 .
地质学报, 2009, 83 (08) :1059-1064
[4]   南海岩石圈破裂方式与扩张过程的三维物理模拟 [J].
孙珍 ;
孙龙涛 ;
周蒂 ;
蔡东升 ;
李绪深 ;
钟志洪 ;
姜建群 ;
樊浩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9, 34 (03) :435-447
[5]   莺歌海盆地异常裂后沉降的动力学机制 [J].
崔涛 ;
解习农 ;
任建业 ;
张成 .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03) :349-356
[6]   琼东南盆地构造沉降史及其主控因素 [J].
袁玉松 ;
杨树春 ;
胡圣标 ;
何丽娟 .
地球物理学报, 2008, (02) :376-383
[7]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储层分布规律 [J].
陶维祥 ;
何仕斌 ;
赵志刚 ;
丁放 .
石油实验地质 , 2006, (06) :554-559
[8]   琼东南盆地古近纪沉积充填演化及其区域构造意义 [J].
钟志洪 ;
王良书 ;
李绪宣 ;
夏斌 ;
孙珍 ;
张敏强 ;
吴国干 .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4, (01) :29-36
[9]  
Evolu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monsoon history revealed in deep-sea records[J]. WANG Pinxian1, JIAN Zhimin1, ZHAO Quanhong1, LI Qianyu1, WANG Rujian1, LIU Zhifei1, WU Guoxuan1, SHAO Lei1, WANG Jiliang1, HUANG Baoqi1, FANG Dianyong1, TIAN Jun1, LI Jianru1, LI Xianhua2, WEI Gangjian2, SUN Xiangjun3, LUO Yunli3, SU Xin4, MAO Shaozhi4 & CHEN Muhong5 1. Laboratory of Marine Geology, MOE,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2.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10]   南海演变与季风历史的深海证据 [J].
汪品先 ;
翦知湣 ;
赵泉鸿 ;
李前裕 ;
王汝建 ;
刘志飞 ;
吴国瑄 ;
邵磊 ;
王吉良 ;
黄宝琦 ;
房殿勇 ;
田军 ;
李建如 ;
李献华 ;
韦刚健 ;
孙湘君 ;
罗运利 ;
苏新 ;
茅绍智 ;
陈木宏 .
科学通报, 2003, (21) :2228-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