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储集层构型精细分析——以扶余油田探51区块为例

被引:62
作者
赵小庆 [1 ,2 ]
鲍志东 [1 ,2 ]
刘宗飞 [1 ]
赵华 [1 ,2 ]
柴秋会 [1 ,2 ]
机构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扶余油田; 储集层构型;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 隔层; 夹层;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基于"模式拟合、动态验证"的研究思路,结合密井网区10口取心井、257口井测井资料及近10年的生产动态资料,对松辽盆地扶余油田探51区块泉四段扶余油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进行分析,探究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内部构型单元的空间展布特征及识别标志。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单河道砂体宽度为300~500 m,其识别标志分别为:河道间沉积、邻井砂体高程差异、河道砂体厚度差异、相邻砂体的"厚—薄—厚"组合;单河道砂体内部4级构型界面的倾角为0°~2°。明确了水下分流河道储集层中单河道砂体及单河道砂体内部增生体的测井响应特征及识别方法,建立了研究区目的层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的三维构型模型,为全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解剖提供了定量、可靠的地质模式。
引用
收藏
页码:181 / 187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致密气成藏条件与勘探开发 [J].
杨华 ;
付金华 ;
刘新社 ;
孟培龙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2, 39 (03) :295-303
[2]   河控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建筑结构模式 [J].
李志鹏 ;
林承焰 ;
董波 ;
卜丽侠 .
石油学报, 2012, 33 (01) :101-105
[3]   大庆长垣以东地区扶余油层油气运移与富集 [J].
孙同文 ;
吕延防 ;
刘宗堡 ;
付晓飞 ;
付广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6) :700-707
[4]   哈萨克斯坦南土尔盖盆地A区块岩性油气藏 [J].
尹微 ;
张明军 ;
孔令洪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5) :570-575
[5]   高尚堡油田砂质辫状河储集层构型与剩余油分布 [J].
李顺明 ;
宋新民 ;
蒋有伟 ;
刘浪 ;
陈能学 ;
孙景民 ;
李本维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11, 38 (04) :474-482
[6]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地下储层构型精细解剖方法 [J].
温立峰 ;
吴胜和 ;
王延忠 ;
岳大力 ;
李艳平 .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42 (04) :1072-1078
[7]   复合分流河道砂体内部单河道划分——以萨北油田北二西区萨Ⅱ1+2b小层为例 [J].
周银邦 ;
吴胜和 ;
岳大力 ;
刘志鹏 ;
刘江丽 ;
钟欣欣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2) :4-8+111
[8]   河控三角洲河口坝构型分析 [J].
辛治国 .
地质论评, 2008, (04) :527-531+581
[9]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田泉头组四段沉积相研究 [J].
胡学智 ;
鲍志东 ;
那未红 ;
张庆国 ;
周新茂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03) :334-341
[10]   油气储层表征与随机建模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J].
于兴河 .
地学前缘, 2008, (01) :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