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雷口坡组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

被引:47
作者
吴世祥 [1 ]
李宏涛 [1 ]
龙胜祥 [1 ]
柳智利 [2 ]
王春连 [3 ]
张军涛 [1 ]
机构
[1] 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西南石油大学研究生部
[3] 成都理工大学
关键词
储层特征; 成岩环境; 成岩类型; 雷口坡组; 川西坳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川西雷口坡组储层较发育,(藻)砂屑白云岩、中-细晶白云岩为主要储集岩,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为主,总体显示出低孔低渗的特征。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在川西坳陷的西缘分布稳定,厚度较大,总体上以海底、埋藏成岩环境为主,北段受到大气水成岩环境的影响,向南逐渐减弱。受成岩环境的控制,雷口坡组(藻)砂屑白云岩主要的成岩作用类型有压实、压溶作用、胶结充填作用、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等,其中,建设性的成岩作用主要有溶蚀作用、白云岩化作用、晚期破裂作用。溶蚀作用中的准同生期暴露溶蚀、表生溶蚀,主要分布于川西坳陷北部中坝构造带附近;而埋藏溶蚀作用对于川西坳陷中、南段储层的发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鲕粒、砂屑白云岩主要与早期回流渗透、埋藏白云岩化有关。综合沉积、成岩特征,雷口坡组在川西坳陷北段南部砂屑滩体发育,且经历了准同生期大气水溶蚀、表生期溶蚀和埋藏溶蚀作用,是最有利的勘探区;而在中段的金河剖面的鲕粒、砂屑白云岩粒间(溶)孔中,发现有大量的沥青,表明发生过油气的运移或聚集,也是值得重视的有利勘探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542 / 550+559 +55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奥陶系储层形成的控制因素与复合-联合成因机制 [J].
何治亮 ;
彭守涛 ;
张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743-752
[2]   白云岩储层形成演化过程中不同流体作用的稀土元素判别模式 [J].
胡文瑄 ;
陈琪 ;
王小林 ;
曹剑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6) :810-818
[3]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鲕滩储层成岩作用——以宣汉-达县及元坝区块为例 [J].
郭彤楼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0, 31 (05) :620-631
[4]   四川盆地寒武系储层特征及优质储层形成机理 [J].
黄文明 ;
刘树根 ;
张长俊 ;
王国芝 ;
徐国盛 ;
雍自权 ;
马文辛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 30 (05) :566-575
[5]   碳酸盐岩成岩史及其对储层的控制作用——以普光气田为例 [J].
高林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8, 29 (06) :733-739+747
[6]   川西龙门山推覆构造特征及有利油气勘探区块预测 [J].
何鲤 ;
刘莉萍 ;
罗潇 ;
吕志洲 ;
王应容 .
石油实验地质, 2007, (03) :247-252
[7]   鲁西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性的控制作用 [J].
张云峰 ;
李忠 ;
王清晨 ;
孔庆友 .
地质科学, 2005, (02) :207-219+305
[8]   川西断裂分布特征与油气的关系 [J].
罗啸泉 ;
郭东晓 .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 2004, (06) :17-20+98
[9]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 [J].
王英华 .
沉积学报, 1992, (03) :85-95
[10]  
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M]. 石油大学出版社 , 强子同主编, 1998